其实俄罗斯不是放着几十万正规军不用,而是俄乌这仗打久了,早就成了烧钱又耗人的大坑,用雇佣兵是更实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得把正规军留着当后手。
2025年都快过去了,乌克兰战场还在咬牙硬撑。要说最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俄罗斯几十万正规军“按兵不动”,反倒是雇佣兵冲在最前?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俄罗斯是不是怕正规军伤亡太惨?其实不止是怕,是根本“动不起”。这场仗打到今天,已经不是“打赢”那么简单,是“怎么不先被拖垮”。
![]()
正规军是国家的战略资产,不是随便就能消耗的。
在乌克兰这样的前线,俄罗斯更倾向于用“能消耗的兵”去顶线,把正规军藏在背后,留着应对更大的局。
战争拖得越久,账算得越细。说到底,打仗的第一要素不是枪弹,是钱。正规军培养一个得几年,背后是一整套系统支持,薪资、保障、退役安置全得跟上。
雇佣兵呢?签合同、发工资、任务结束两清,不需要太多后续投入。如果死在战场上,也不需要国家背太多政治责任。这种“用完即走”的模式,在短期内确实更划算。
就像企业请人搞项目,精英员工留着管大客户,短期赶活就找外包工。
雇佣兵在战争里的角色,就是那个“高强度外包团队”。能打,能扛,出了事也好处理,不会牵扯太多社会情绪。这就是俄罗斯用雇佣兵的“现实主义”。
更现实的是,俄罗斯的法律还真不允许随便用正规军。义务兵不能出境作战,这是宪法写明的。这意味着,陆军中很多人根本无法派上战场,真正能打乌克兰的部队数量有限。
![]()
兵不够,就只能从别的地方想办法。于是我们看到了从监狱招囚犯,从国外引进外籍兵。
有些雇佣兵甚至是为了换国籍而参战的,拿命换身份,这在战时变成了一种“快通道”。
从战术上说,雇佣兵也确实更灵活。正规军的行动得层层审批,纪律约束严格,一个动作不对就可能变成国际舆论口水仗。
可雇佣兵没这顾虑,他们在巷战里小组突击、快速侦察、无人机配合,灵活多变,反应迅速。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干一些正规军“不能干”的事,比如清理后方目标、控制资源点、处理逃兵问题。
这些任务正规军一旦参与,可能就得面对法律和舆论的双重压力。雇佣兵就像是战争中的“灰色工具”,问题多,但好用。
但雇佣兵的作用,不光是在战场上,更是在战场之外。俄罗斯政府不傻,知道战争一旦死人太多,国内情绪容易翻车。
正规军士兵战死,家属要抚恤、要说法,媒体还要跟进报道。但雇佣兵就不同,他们大多来自社会边缘,很多人没家属、没人管,甚至有些是外国人。伤亡之后,赔点钱就能处理,社会反应也小得多。
![]()
这等于给政府加了一道“情绪防火墙”,让战争的代价不那么容易传导到大众舆论上。雇佣兵作战,虽然战斗更惨烈,但社会却相对安静。
不过,俄罗斯这么做,不代表正规军闲着。他们没上乌克兰战场,是因为还有更关键的任务。西部方向,北约的军演一年比一年密集,美军和东欧国家的部队几乎贴着边境走。
俄罗斯那边不得不留下一整套体系来随时应对突发局势。东边,日本那头也不安分,北方四岛方向的兵力也得常驻。正规军的真正定位,是“战略威慑”,不是“战场消耗”。
想象一下,如果哪天乌克兰打穿了战线,或者北约真的有动作,俄罗斯如果没有一支能立即反应的主力部队,那局势可能就真变天了。
所以正规军不能轻动,就像下棋时,你不会轻易动王车炮,要先用卒子去试探局势。
可雇佣兵就真是“卒子”?也不完全是。他们虽然灵活,但也不稳定。雇佣兵的忠诚度,从来是最难控制的变量。
说白了,雇佣兵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是利器,用不好就是内乱的种子。
今天的俄罗斯,其实是在不同层面同时博弈:前线用雇佣兵扛着,后方留正规军压阵,经济上省支出,政治上控情绪,外交上打擦边球。
每一步都在权衡风险和收益,但所有的节省、调配、策略安排,最终都要回答一个问题:这场仗还要打多久?
雇佣兵能撑一时,却撑不了一世。如果战局没有突破,国际压力越来越大,内部消耗持续加剧,那俄罗斯迟早还得面对正规军的全面出动,那才是真正的高风险时刻。
雇佣兵是俄罗斯面对现实选择下的“务实解法”,既不是懒政,也不是权宜之计。它是打持久战的“最低成本方案”,也是战略防线后的“第一道牺牲品”。
未来战争怎么走,没人敢下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俄罗斯不会轻易动正规军,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正规军全面上场,那就不只是乌克兰战场的问题了,那是整个地缘格局的大震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