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壮阔画卷中,厦门经济特区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与创新发展的标杆。而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厦门国际银行自1985年诞生以来,便以金融改革先行者的姿态,与特区同呼吸、共命运,用四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在特区建设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金融动能,书写了一段金融与特区共生共荣的壮丽篇章。
回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金融体制改革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1985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厦门国际银行应运而生——由爱国华侨旗下企业与境内多家知名机构共同出资组建,成为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这一创举,不仅打破了当时中国金融业的传统格局,更开启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全新征程,为厦门经济特区的金融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特区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柱,厦门国际银行自成立之初,便将自身发展与特区建设紧密相连,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特区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撑。特区建设初期,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厦门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建设迫在眉睫。为助力工程落地,厦门国际银行积极参与建设债券发行工作,而市民踊跃认购债券、助力特区建设的场景,成为一代人的深刻记忆。在成立后的十年间,该行累计发放80亿港元贷款,广泛投入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基础项目建设及“三资企业”发展等领域,这些资金如同“金融活水”,为特区经济的起步与腾飞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推动特区产业升级与招商引资的进程中,厦门国际银行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与创新能力,开创了“以金融促招商”的全新模式。1992年,该行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成功吸引跨国巨头ABB落户厦门,不仅为特区引进了先进的制造业技术与管理经验,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集聚发展,为厦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面对外资企业大量入驻的新形势,该行主动承担起涉外金融服务主力军的角色,为TDK、林德叉车等首批入驻的外资企业提供专业的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服务。为保障服务质量,该行专门招募日语专业人才,并组织员工开展英语培训,实现与外资企业的无障碍沟通,以专业、高效的服务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为特区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金融创新领域,厦门国际银行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以创新思维破解特区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不断拓展跨境金融服务边界。20世纪80年代,国家外汇资金短缺,该行率先从香港引进“楼花按揭”服务,为香港开发商在厦门开发高层大厦提供资金支持,有效解决了特区房地产开发中的资金难题;1988年,该行在大陆率先疏通海峡两岸汇款路线,大幅提升了两岸资金汇划效率,为两岸经贸往来搭建了重要的金融桥梁;1991年,该行成功引进三家国际金融机构参资入股,成为境内首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银行,不仅增强了资本实力,更引入了世界先进的银行管理理念,推动特区金融业与国际接轨;1995年,该行在香港成功发行2200万美元大额可转让浮息存款证,开创了境内银行在境外公开融资的先河,为特区建设引进了亟需的外汇资金。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彰显了该行的专业水准与开拓精神,更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砥砺奋进。从新中国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到推动特区发展的金融先锋,厦门国际银行始终秉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特区精神,坚守“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与厦门经济特区同频共振、共同成长。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厦门国际银行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全力书写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深化金融创新,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为厦门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未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厦门经济特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厦门国际银行也将继续传承创新基因,勇担时代使命,在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跨境合作等领域持续发力,与特区建设发展携手同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续写更加辉煌的金融篇章,为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再立新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