渲绘课堂:二次光源,告别“死黑”,让暗部通透的核心技巧
很多人画暗部时,习惯用纯黑或深灰填充,结果画面暗部 “一片死寂”—— 没有色彩、没有细节,既不符合真实世界的光影规律,又让画面显得压抑单调。其实,真实世界里没有绝对的死黑:阳光照射下,墙面会反射光线照亮阴影;烛光旁,桌面会折射暖光滋养暗部。这些 “不直接的光源” 就是二次光源,通过环境光反射与主动补光,能让暗部变得通透、色彩丰富、信息量十足,这正是告别 “死黑” 的核心秘密。
![]()
二次光源的核心形式一:环境光反射,让暗部 “借光” 显色彩。环境中的物体(墙面、地面、水面、衣物)都会反射光线,这些反射光就是最自然的二次光源,能为暗部注入色彩与细节。比如画 “阳光照射下的室内场景”:主光源是窗外的暖黄阳光,墙面是淡蓝色,那么靠近墙面的暗部(如墙角、家具背面),会反射墙面的淡蓝,让暗部呈现 “深灰 + 淡蓝” 的色调,而非纯黑;再比如画 “烛光下的餐桌”:主光源是暖橙烛光,桌面是木质的赭棕色,餐具的暗部会反射桌面的暖棕,酒杯的阴影会折射烛光的淡橙,让暗部带着温暖的色彩倾向,既通透又贴合环境。环境光反射的关键是 “色彩呼应”—— 暗部的反射色需与周围环境物体的颜色一致,比如绿色的草地会让旁边的阴影带淡绿,红色的墙面会让阴影带浅红,避免反射色与环境脱节。
二次光源的核心形式二:主动补光,让暗部 “提气” 有层次。
除了自然反射的环境光,还可主动设计二次补光(如台灯、月光、远处的灯光),针对性照亮关键暗部,避免画面 “一黑到底”。比如画 “深夜的卧室”:主光源是床头的冷白台灯,床尾的暗部若只用深灰,会显得压抑;可添加一盏远处的暖黄落地灯作为二次补光,让暖黄光线轻轻照亮床尾的地毯与家具边缘,暗部变成 “深灰 + 淡橙”,既有层次又不破坏深夜的静谧氛围;再比如画 “雨天的街道”:主光源是冷色的天光,建筑的暗部可加入路灯的暖光作为二次补光,让暖黄光线透过雨帘反射到墙面,暗部呈现 “冷灰 + 暖黄” 的对比,既符合雨天的环境,又让暗部充满细节。主动补光需注意 “强度适中”—— 二次光源的亮度要低于主光源(约为主光源的 30%-50%),避免盖过主光源,导致画面光影混乱。
![]()
运用二次光源的关键原则:“暗部有色彩,细节有取舍”。
首先,暗部的色彩需 “微妙不突兀”—— 无论是环境反射色还是补光色,都要降低饱和度,融入暗部的基础色调(如深灰、深棕),比如墙面反射的淡蓝,需加入深灰变成 “蓝灰”,避免暗部色彩过于鲜艳;其次,暗部的细节需 “取舍有度”—— 不用刻画所有细节,只需保留关键的轮廓与反光,比如家具暗部,只需画出边缘的反射光与轻微的木纹,避免细节过多导致暗部 “变亮”,失去明暗对比;最后,二次光源需 “贴合场景逻辑”—— 比如沙漠场景的暗部,可反射沙子的暖黄,而非水面的淡蓝;夜晚场景的补光,可选择月光、灯光,而非阳光,确保二次光源符合场景设定。
二次光源的本质,是 “模拟真实世界的光影反射规律”—— 让暗部不再是 “光线的盲区”,而是 “色彩与细节的载体”。通过环境光反射注入自然色彩,用主动补光强化层次,就能让暗部摆脱 “死黑” 的困境,变得通透、丰富、有生命力。记住:真实的暗部从来不是一片漆黑,而是藏着色彩与细节的 “光影宝藏”,善用二次光源,就能挖掘这份宝藏,让你的画面从 “单调压抑” 升级为 “层次分明、真实通透” 的专业质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