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文化贵阳”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暨《贵阳历史文化丛书》系列讲座第九场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原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负责人陈婧,以《筑城红韵》为引,作题为“一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密码”的精彩分享。讲座由中共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刘伦军主持。
![]()
讲座伊始,陈老师向现场观众抛出几个问题:“你去过贵阳的哪处红色地标?那里的哪个细节让你印象最深?”“你印象中最能代表贵阳红色文化的场景是什么?是一座建筑、一个故事,还是一位人物?”引发观众热烈思考与共鸣。她随即指出,贵阳的魅力远不止于奇秀的山水、宜人的气候与多彩的都市风情,更在于烙印在城市灵魂深处的“红色基因”。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与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薪火相传的红色力量。
![]()
随后,陈老师围绕贵阳的红色历史资源及其当代价值,以“四条主线、五个板块”系统梳理了贵阳从革命岁月到新时代的红色精神图谱。
她从“红色基石”破题,回溯了20世纪初贵阳在军阀割据、经济凋敝的困境中,进步思想如何冲破禁锢,达德学校、贵阳师范学校等院校的青年学子成为最早的“思想觉醒者”。聚焦文笔街的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这座建于18世纪的木质小楼,曾是党中央在长征途中批准建立的唯一省级地下党领导机构所在地。标志着贵阳红色基因有了“核心载体”。她讲述了1935年省工委第一任书记林青英勇就义的壮举,以及黄大陆、李策等人重建党组织的艰辛,还有1940年邓止戈领导省临工委执行“隐蔽精干”方针,转移120余名党员和进步人士、保存革命火种的光辉历程。
![]()
接着,她将视角投向“抗战枢纽”,以民生路92号的八路军贵阳交通站旧址为核心,阐释贵阳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价值。作为重庆的南大门和国际援华物资必经咽喉,这里在1939年正式挂牌成立后,以“公开+秘密”的策略,成为重要的“红色生命线”。陈老师详细介绍了交通站的卓越贡献:1939年夏季转运150车军需物资至重庆、延安,冬季护送英国援华团10吨医疗器械和药品赴延安;接待转送叶剑英、徐特立、胡志明等重要人物及众多革命家属;掩护图云关救护总队特别支部等地下党组织开展工作,直至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
![]()
沿着历史脉络,陈老师引领大家凝视“精神丰碑”,指出全市170处革命遗址遗迹并非静止的遗存。近年来,贵阳贵安依托首批164处红色资源,形成“五个突出”特色和“三个有”亮点,打造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图云关抗战纪念园等标志性场馆,更有“红飘带”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以“艺术+科技”的创新方式,让红色历史成为可感可触的生动教材。
![]()
最后在“血脉传承”部分,她以花溪久安乡从“煤山”到“茶山”的绿色转型为例,讲述当地人以“不怕艰难险恶”的红色精神关停煤矿、实现生态蝶变的故事,展现红色精神对“生态立市”战略的赋能。她进一步指出,贵阳“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既源于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历史渊源,更得益于红色文化的滋养——从公车上书时贵阳举人的积极参与,到辛亥革命中贵阳率先独立,再到新时代以开拓精神打造“中国数谷”、培育路边音乐会等文化品牌,红色基因始终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
讲座尾声,陈婧总结道,贵阳的红色基因以“坚韧不拔、机智勇敢、包容开放、为民造福”的鲜明特质,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根与魂。这份基因贯穿历史、现在与未来,持续塑造着贵阳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发展路径。
刘伦军在主持总结中指出,当青山绿水的灵秀邂逅红色历史的厚重,便造就了贵阳独有的城市气质。那些散落在街巷乡野的红色地标,那些镌刻在岁月长河中的革命故事,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脉,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密码。
观众王先生感慨道:“今天的讲座让我深受震撼。那些发生在熟悉街巷里的革命故事,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名词,而变成了可触摸的城市记忆。特别是了解到红色精神如何融入今天的大数据发展和生态保护,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传承’的意义——它不仅是缅怀,更是每个人都可以践行的责任。”
据了解,“文化贵阳”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暨《贵阳历史文化丛书》系列讲座从9月21日开展第一期以来,已连续举办九期,深受市民欢迎。后续讲座信息将通过贵阳孔学堂微信公众号公布,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来源:贵阳孔学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