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
听闻书圣王羲之有小楷《道德经》真迹传世,我的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
作为书法人,我们都知道王羲之真迹早已片纸无存,传世作品全是摹本临本。若真有这么一件直系子孙世代秘藏的真迹,该是何等震撼!
消息传来:这本5000余字的王羲之小楷《道德经》如今竟被收藏在美国的一家博物馆中,估值超过10亿美元。
惊愕之后,是长达数小时的沉默。
这件承载着中国书法魂脉的无价之宝,不仅离开了故土,更被标上了价格——十亿美金。这个数字像是在嘲笑什么:嘲笑我们失去了什么,嘲笑什么正在失去。
王羲之,这个名字刻在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唐太宗为他倾倒,以帝王之尊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作论,称其书法“尽善尽美”。
为得《兰亭序》真迹,他不惜使计骗取,临终前更下令陪葬昭陵,造就千古谜团。
![]()
乾隆皇帝将三件王羲之摹本珍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取名“三希堂”,视为紫禁城内最珍贵的宝物。
而今天,我们与王羲之最近的距离,是隔着玻璃展柜观看唐代摹本。笔墨精神犹在,终究隔了一层。
而这本小楷《道德经》,据传是王羲之写给子孙的家传珍本,笔笔真迹,字字珠玑。
想象东晋永和年间某个夜晚,王羲之在灯下恭书《道德经》。笔尖在纸绢上轻舞,留下的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智慧,更是给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
他写下的不仅是文字,是一个文化鼎盛时代的精华,是书圣对天道人伦的深刻理解。
这本应世代传承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火种,如今却在大洋彼岸的展厅里,作为异域文化的战利品,静默地诉说故国的乡愁。
文物估价本身就是对文化价值的异化。十亿美金?即便是百亿千亿,又如何衡量一段文化血脉的价值?
![]()
当我们的文化魂脉成为别人库房里的藏品,成为资产表上的数字,这种痛苦难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