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西贝伦11月13日电 记者手记|传递绿色理念 展示中国贡献——走进COP30“中国角”
新华社记者赵焱 周永穗 杨家和
“别人告诉我这里的椅子都是用回收材料做成的!这太不可思议了,它们看上去和木头的一样。”奥斯曼·博章是一名来自冈比亚的议员,他已经连续3天来“中国角”参加活动了。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会场的“中国角”,处处体现着绿色环保理念。博章提到的椅子看似木板的部分来自废电路板,通过回收再利用制作而成,椅子的框架部分则使用了废旧锂电池回收得到的再生铝。
COP30中国代表团新闻发言人裴晓菲说,今年中国代表团办公区和“中国角”使用的桌椅都是这种基于循环经济“3R”理念(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设计的产品。“据测算,每生产1吨这样的桌椅,可降低约1.2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再生资源使用率达到95%,充分体现了节能降碳、资源再生的绿色环保理念。”
今年“中国角”和中国代表团办公区共有210把这样的椅子和30张桌子,会议结束后,这些桌椅也不会浪费,中国代表团将把它们捐赠给巴西当地机构,实现最大化利用。
记者还注意到,在“中国角”发放使用的水杯看上去也很特别,比一般的一次性水杯结实很多,会场能看到不少人在重复使用这些印有“中国角”标识的杯子。
裴晓菲介绍说,这些水杯由稻壳制作,“这些稻壳杯以农业废弃的天然稻壳为主要原料,拥有天然的谷物颜色,闻一闻,有淡淡的稻谷气味,不仅环保可降解,而且健康安全、耐冷耐热,实现了低碳实用的完美结合”。
从COP30会场主入口进入,不远处的“中国角”总是人头攒动,人气高涨。这里展示了团扇、书签、剪纸、茶饼、木梳等大量“中国风”文创与地方特色产品,并举办形式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活动。
来自哥伦比亚的阿贝尔·梅希亚·奥索里奥身背哥伦比亚的传统草帽,头戴“中国角”的熊猫发箍,兴奋地在这里合影留念。奥索里奥是COP30的一名观察员。他告诉记者,中国为拉丁美洲国家的能源转型提供了很多支持。
文创产品中,做成中国结模样的茶饼尤其亮眼。裴晓菲说,这款“如意茶饼”来自云南深山,是云南生态扶贫特色产品,当地立足优越的生态条件和丰富的古树茶资源,打造特色茶叶品牌,让“绿叶子”变成“金叶子”。
此外,“中国角”为参会嘉宾提供的茶、咖啡等饮品以及玉米、魔芋等零食均来自中国各地,展示着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丰硕成果。
同时,“中国角”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举行多场边会,发出“中国声音”,多元展示中国社会各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除了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等重要中方官员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联合国秘书长气候行动特别顾问塞尔温·哈特等嘉宾也多次光临“中国角”,并参与边会讨论。
博章对记者说:“我这几天一直在‘中国角’参加活动,看到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中国不仅自身做了很多工作应对气候变化,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很多帮助。接下来的很多议题我都很希望参与,因为我想从中学习有益经验,能够更好地帮助我的祖国。”(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