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商平台为儿童智能手表刷单的新闻,看似是一场又一场关于流量、数据、品牌竞争的行业闹剧,但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商家的套路,而是家长的心理:越来越多的父母正在选择用金钱替孩子逃避现实,用消费替孩子购买一个虚假的社交地位标签。这让孩子不需要理解手表的功能,不需要理解同学间的真实互动方式,而是只需要“戴上手表有了徽章就不会被看扁”。
更危险的是,这种行为教给孩子的第一课,不是社交,不是自信,而是一个幼稚而带有腐蚀性的逻辑——权力和物质可以直接购买尊重和地位。它让孩子不会明白努力的意义,也不会体会能力的价值,他们只学会了“只要拥有外物,就能绕开真实的社交压力与能力差距”。虚荣只是表层毒性,真正的深层伤害,是这个观念一旦植入,未来无论是在人际、学业还是职场中,他们都会习惯性地寻求“捷径标签”,而不是面对问题本身。
![]()
为什么这种现象在当下如此普遍?因为当下正是一个内在评价体系正在快速崩塌的时代。在理想中,家庭、学校、社会都有明确的坐标,孩子应该知道的是:努力带来进步,品行决定评价,行为塑造身份。但当这些坐标瓦解后,人们开始失去判断价值的内在工具。孩子不知道“我应该怎么做”,父母不知道“我该如何教育”,于是双方都只能抓住最简单、最可见、最粗暴的价值符号:价格、品牌、热度、排行榜、流量、跟风。
当一个社会不能提供稳定的自我判断标准,人就会自动转向外部的、量化的、肤浅的指标来评估自己。孩子攀比手表、父母抢着给孩子买“同款爆款”,不过是同一种焦虑的两种形态。没有内在价值,就只能靠外物;没有真实能力,就只能靠消费;没有自我定位,就只能靠标签。刷单买来的勋章,只是一块象征性的招牌,它不是孩子能力的证明,而是家长焦虑的延伸。
![]()
更荒诞的是,这类产业只要有需求就不会消失,而需求永远存在,因为它满足的并不是物质欲望,而是心理缺失。当家庭缺乏精神供给,当学校无法提供稳定的人格引导,当社会的价值体系不断碎裂,人自然会用消费来填补意义的空洞。买给孩子的不是手表,是一种“我不希望你被孤立”的焦虑;刷单刷出的不是销量,是“我希望你看起来不输人”的幻象。
但幻象终究是幻象。孩子迟早会进入一个不能靠手表分层的世界,一个不能靠品牌解决问题的世界,一个无法用标签替代能力的世界。那个时候,他们终于要直面自己真正的竞争力——而逃避得越久,代价越巨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