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案中有一部“君臣情感史”
从钦办案件切入乾隆时代,摹写一批涉贪的封疆大吏,是这本小书的出发点;而捡拾前人所忽视的细节,梳理涉案者的一生行履,抉发其从能员到罪臣的心理轨迹,寻觅君臣之间的情感变趋,则是写作过程中着力之处。
若说本书的主人公,只能是自视英察、予与予取的乾隆皇帝。而记述甚多的原任甘肃布政使、时任浙江巡抚王亶望,其出事后受命兼巡抚的闽浙总督陈辉祖,只能算是配角。对二人来说,由昔日的审讯他人转为受审,得宠和风光已成往事,变得极为恐慌,是那种长时段的持续恐慌。笔者曾试图还原一些场景,如:二人在查讯时用什么打动且骗过了主审大员,槛车进京时是怎样被催促连夜赶行,一路紧随(不许同行)的家人如何照料其吃饭睡觉,也包括最后与皇上见面时(亲讯)伏地痛哭的情形……往事必然如烟,实际上难以做到清晰和真切。
对于惩治官场贪腐行为,平实而论,乾隆帝弘历一向出手凌厉,凡所发露,不管涉案人曾有多大功劳,不管自己曾多么赏识,皆予穷治,曝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的甘肃捐监案堪称实证。而吊诡之处在于,贪臣仍如春韭般一茬茬复生。再加追索,又可知当时主政一方的总督巡抚,多为大清世仆和世臣。邓之诚先生称弘历对疆吏的重视超过阁部,“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很有见地。更具体些说,被重用的多是世臣中精明练达之才,而弘历选任他们的心理定式,疆吏发达陨落的时代底色,君臣之间的感情互动,也是复杂话题。
弘历自幼熟读文史,一生手不释卷,兼以博闻强记,对先哲的名言警句能随手拈来。卷首所摘两条语录,皆见诸其谕旨。乾隆五年夏月,有旨以鄂容安为詹事,其父内阁大学士鄂尔泰称其才能不够,乾隆引经据典,以世臣为故国乔木义近国家栋梁,亦弘历培养使用人才的一条法脉准绳。至四十七年十二月,乾隆对涉案的浙江前后两巡抚做了一番比较分析:前抚王亶望在甘肃任上折色捐监,捏灾冒赈,侵帑殃民,属于聚敛之臣;而后抚陈辉祖侵吞抽换,行同狗偷鼠窃,只能算是一个盗臣。
世臣,盗臣,聚敛之臣,是帝制时代对官员的一种细分,皆出自儒家经典,为弘历所频频引用,也是本书叙事之主轴。
细分的价值,基于人情物象之千差万别,应纳入整体审视的框架中,亦须考量词义的岁久漂移。世臣,本谓“累世修德之臣”,降至清朝,多指勋旧高官的世代相承。弘历所言仍在忠贞谋国,而自划畛域的小圈子意识、由父及子的恩荫观念、跟着感觉走的随意性,在选人用人上都很突出。王亶望、陈辉祖皆是他多年看好的能臣,未经科甲—翰林—学政—阁学的常规路径,仅凭捐纳和荫生就渐升封疆,虽属良臣之后,实际上已丧失忠清廉正的操守,皆可称之为盗臣。
而盗臣,也就是贪官,又哪个不擅长聚敛财富呢?
王亶望欲壑难填,夜半于私宅收人银篓,亦官亦盗也;陈辉祖窃换入官之物,自有下属恭恭敬敬地送入衙署,近乎公然的攫取,怎一个“盗”字了得?《礼记》所称“聚敛之臣”,指的是为君主或以君王的名义搜刮财货,缘此丧失民心,危及国祚。弘历晚期所宠信的和珅,倒是真的符合这一标准,首先搞名目为皇上聚敛,顺便也不忘自己发点儿小财。
笔者认为,撰写一段历史、一个事件,应察知世情之繁复缭乱,先努力寻觅真相,再审慎地做出阐释。说到王亶望,很多人知道他是个奇贪,知道乾隆亲自督办了横扫甘肃官场的大反贪,却不一定知道其长期受皇上赏识,或也不知道他曾是廉政勤政的模范。贪臣从来都是种种色色的,有惯犯也有偶犯,而一旦涉案诛死,被钉在耻辱柱上,众恶归之,则较多遮蔽了宦场人物的复杂性。王亶望在甘肃大肆侵贪,到浙江后竭力打造廉臣形象,再到事情败露被抄家杀头,过程长达八年,隐约可见一道负罪、脱罪、服罪的心理轨迹;而陈辉祖素来谨慎,官声亦好,而看到抄出来的黄澄澄金子与各种宝物,顿时心旌摇摇,把持不住,亦可谓“激情犯罪”,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分梳两人的行为因果,对他们的胆大妄为、竭力掩饰与精神恐惧做一点追踪,应具有警世的长久效应。
钦命办案期间,透过一道道密谕,可看到弘历的杀伐决断,也可偶然看到其急怒攻心、情绪失控和举措变形,却完全看不到他的开心愉悦。负恩,辜负圣恩,是谕旨中的常用语词,当年的提拔任用似乎构成一笔情感欠债,犯的是欺君大罪。王亶望解到避暑山庄仅两天就被斩决,决绝急切;陈辉祖罪不至死,可弘历几经犹豫,还是将之赐死,以儆效尤。对于那些涉贪的满洲世仆,如山东巡抚国泰、盛京将军索诺木策凌(一作索诺穆策凌)等,也没见有什么区别,一经查实,即予诛灭,形成一种弥漫官场的巨大压力。而随着阅读的渐趋深细,笔者也从看似斩钉截铁的上谕中,体味到弘历的内心沮丧,以及难以挥散的挫败感。一年前他就自豪地自称“古稀天子”了,接下来竟是大案频发,世臣疆吏纷纷落马,每一件钦案应都带给他精神上的煎熬,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化解。“朕甚愧之”,在弘历的谕旨中反复出现,主要是谴责罪员,有时也发自肺腑,来自那耿耿长夜的灵魂拷问。
贪臣受诛后,诗文信函通常片纸无存,亲人眷属也跟着历劫难复。书中写到王亶望之爱妾卿怜,命运如激流中的浮梗,令人悲悯,而其正妻承受的重负远过之,竟连个名字都未留下,不更悲惨乎?还有他的十一个儿子,及岁者先被革职远流,年幼者辗转监押,然后陆续遣发新疆,没人为十二岁的少年流人写一篇行记。
五十九年(1794)六月,乾隆阅读国史馆呈送的王师传稿,忽有所感,传旨将王亶望之子(也包括陈辉祖和其他罪员的儿子)一概赦回,却不知有几个能最终返乡?正史与官方档案从不屑于记录这些。
![]()
盗臣:乾隆四十六年钦办大案纪事
卜键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10
ISBN:9787108081551 定价:75.00元
《盗臣》讲的是乾隆朝的一桩贪腐大案,也是乾隆皇帝的钦办案件。
清帝国的衰败从何而起?乾隆所倚重的世臣、世仆与盗臣、贪臣有何关联?乾隆帝天资聪颖、熟读文史,又有着过人的洞察力,何以屡屡所用非人?
对于惩治官场的贪腐行为,乾隆帝一向出手凌厉,凡所发露,不管涉案人曾有多大功劳,皆予穷治,本书所写曝光于乾隆四十六年的甘肃捐监冒赈案堪称实证,对罪员革职抄家,论斩论绞,持法堪称严明峻切。而吊诡之处在于:贪腐之臣仍如春韭般一茬茬复生,被逮讯处死的大员多曾备受倚信,钦派抄检审办者也不乏贪鄙之辈;沿此再加追索,又可知当时主政一方的督抚,多为大清的世臣(出身满洲和八旗者称“世仆”),为官二代、三代,乃至N代。
作者试图从浩瀚的档案文献中认知帝制时期那最后的盛世,于是便不能忽略乾隆中晚期官场的贪腐滋蔓,不能忽略那些由疆吏主导的贪赃枉法。
本书是一部引证丰富、文笔生动、内容精彩的历史著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