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基础教育资源显著扩充。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园位)90.6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04%,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
今天,“辉煌‘十四五’‘赣’出新精彩”系列新闻发布会之“十四五”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详情如下:
![]()
发布会现场图 摄影:饶梦露
近年来,江西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依据中国妇女和儿童发展纲要,发布实施《江西省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江西省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全省妇女儿童事业不断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步入了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成长空间持续拓展、权益保障日益完善的新阶段。主要工作成果如下:
一是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核心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入实施母婴安全、健康儿童提升行动计划。将孕产妇健康服务列入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内容,强化孕产妇和0—6岁儿童集中管理,全省建有113所政府举办的妇幼保健机构、155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39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32个优生优育指导中心,覆盖省市县三级,母婴安全更有保障。全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5.35/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2.6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3.9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婚检婚登机构紧邻设置达到全覆盖,婚检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扎实开展妇女宫颈癌、乳腺癌检查和救助。“十四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3.3亿元用于困难家庭妇女“两癌”检查,中央及省级政府性基金救助城乡低收入“两癌”患病妇女9998人。将“出生缺陷防控服务”“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等纳入省政府常态化民生工作,累计为513.53万人次提供出生缺陷防控服务,省级财政资金1.06亿元用于接种HPV疫苗,80余万名适龄女生受益。试点推行“健康副校长”工作机制。全省已有3110所中小学配备健康副校长,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优良比例上升至66.97%,位居全国前列。
![]()
资料图 来源网络
二是妇女儿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资源供给更加充分。基础教育资源显著扩充。新增中小学、幼儿园学位(园位)90.6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5.04%,义务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建成一大批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1.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28%,提前完成2030年儿童发展纲要目标。女性接受终身教育的渠道更加畅通。普通高中、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中女生占比逐年提升;高等学校在校生中女生占比为50.4%,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女生占比为58.18%,较“十三五”末有明显提升。支持各职业学校联合乡村(社区)面向妇女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数万人次。成立专门关注女性生涯教育的社会组织推动相关研究实践工作,基于终身学习的女性全生命周期生涯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家庭教育体系覆盖城乡。在全国率先颁布《江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机制,实施江西省指导推进家庭教育规划和推动社区(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幸福赣 家力量”服务品牌,建成覆盖城乡的社区(村)家长学校2.1万个,培养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者7000余人、志愿者5.7万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14.2万场(次),惠及家长儿童274.4万人次。
三是妇女儿童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重点人群保障充分有力。妇女儿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高位,保障标准持续提高。2022年,建立省级层面婴幼儿入托补贴制度;2024年,提高生育门诊费用保障和住院分娩报销比例,取消生育住院起付线;无痛分娩和9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切实减轻群众生育支出。重点群体保障更加扎实。连续五年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孤儿区域性机构养育,机构养育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较“十三五”末增长43.7%,残疾孤儿(残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照料护理补贴省定最低标准较2021年建立时增长25%。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情感关怀和心理健康服务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各部门落实“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探视巡访等关爱帮扶措施,全省16万“爱心妈妈”结对17万儿童,实现关爱帮扶动态全覆盖。健全和落实女职工劳动保障权益。2021年,我省女职工产假加奖励假调增至188天,并给予男方护理假30天,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落实协商延长假,全力保障女职工孕期、产期、哺乳期权益。
![]()
四是妇女在参与决策管理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妇女参与决策管理程度得到提升。女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全省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拓宽选才视野,充实女干部源头储备。各级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比例、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及管理层中女性比例均稳步提高,村(社区)妇女小组长、新兴领域妇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持续提升。女性科技人才政策支持成效明显。落实《江西省关于鼓励和支持女性科技人才更好发挥作用的若干措施》取得实效,女性牵头承担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比例达30%,科技特派员中女性占比达到33.5%。举办巾帼科技创新成果对接活动,促成女科技工作者与企业家签约合作50余项,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女性就业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全省女性就业规模保持在四成以上,在科教文卫、新经济业态等领域占比稳步提升,其中互联网领域创业女性超70%。“鹤舞赣鄱”女大学生就业支持、女性职业规划与发展大赛、“慧赣家”巾帼家政、巾帼“美丽庭院”建设等一系列支持机制激发妇女就业创业活力,她们在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电商直播、公益慈善等领域成为重要力量。五年来,全省发放妇女创业担保贷款286.92亿元,扶持妇女创业17.01万人次,女性技能培训达到130.39万人次。
![]()
图片来源:江西女性
五是妇女儿童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权益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分众化宣传教育,推进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机关、学校、企业、城乡社区和家庭,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机制。不断提升妇女儿童公共服务水平。数十项与妇女儿童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省级服务重点内容,150家国有博物馆、113家文化馆、113家公共图书馆和2.2亿册少儿文献构建良好文化环境。全省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6个,县(市、区)基本建有至少1所规范化托育服务机构,积极构建生育友好环境。大力提升交通运输、商超、旅游景点等场所母婴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并强化配套政策保障,充分满足妇女儿童需求。积极推广儿童优先理念。出台全省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逐步推广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和公共场所、设施适儿化改造,儿童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赣州市列入全国第二批儿童友好城市试点建设城市。健全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十四五”期间,我省修订修正关于妇女儿童和生育等多部关键性地方法规,覆盖了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到生育支持、母婴保健等方面。政法、民政、教育、妇联联合建立妇女儿童司法救助协作机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性侵未成年人“一站式”办案救助机制、家庭教育多部门会商机制、涉案未成年人控辍保学协作配合机制等一系列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机制,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法治保障体系。联动法治资源,健全维权服务网络。将12338妇女维权热线与12345并线运行,建成省、市、县12338妇联法律维权服务中心117个,其中县级全部入驻综治中心,面向妇女群众提供信访、法律咨询、矛盾调解、心理辅导等服务。全省1627个公安派出所全部设立妇女儿童维权站,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省、市、县三级法院设立未成年人法治关护站、检察服务中心设立妇女儿童权益保护专用接待窗口;各级妇联联动司法鉴定中心、律师事务所建立妇女儿童司法鉴定援助中心42个、维权法律服务站117个,达到市、县全覆盖,构建起“一窗直达”、全链条的维权服务网络。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坚持常态化普法、走访、调解,将维权工作做在平常抓在经常落在基层。
——现场问答集锦——
请问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如何立足检察职能全面加强妇女儿童权益综合司法保护的?
近年来,江西省检察院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切实筑牢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治屏障,先后有10个案例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和典型案例。相关工作情况如下:
一是坚持惩治与保护并重,严惩侵害妇女儿童犯罪。建立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案件快速办理和被害人保护救助机制。对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犯罪依法快捕快诉,落实从业禁止、禁止令制度,坚决从严惩处。与省妇联等10部门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在全省三级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置“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接待窗口,为被害人提供法律、心理、医疗、就业等综合救助,实现对因案致困妇女儿童“应救尽救”“应救即救”。
二是坚持“一体履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聚合“四大检察”职能,维护妇女权益,守护儿童成长。加大民事支持起诉力度,运用提供法律咨询、协助收集证据、提出支持起诉意见、协调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帮助妇女儿童通过法律途径依法维权。加强行政检察监督,开展“整治弄虚作假婚姻登记”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涉妇女儿童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依法保障妇女儿童在婚姻家庭、义务教育、工伤补偿等方面的权利。深化检察公益诉讼,借助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益心为公”等平台,不断强化妇女保健、医疗美容、食药安全等领域的公共利益保护。
三是坚持协同共治,凝聚妇女儿童保护合力。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共画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同心圆”。牵头制定《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分工方案》、推动密切接触未成年人从业人员入职查询工作,前移保护关口。每年召开以妇女儿童保护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深入企业、乡村、社区开展妇女权利保护法治宣讲,营造全社会保护妇女儿童的良好氛围。联合妇联、公安等部门建成108个“一站式”办案救助场所、86个家庭教育指导站、85个观护帮教基地,共同搭建保护平台。引入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门力量,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行为矫正、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帮教服务,开展“法治心育进千校”犯罪预防宣讲,共同推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能否谈一下,“十四五”以来,我省在关爱儿童身心发展、健康成长方面采取了那些工作举措?
“十四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擦亮红色基因底色。组织编写中小幼《红色文化》系列教材,推出“我的八一行”“我的井冈行”等具有江西特色的红色研学精品线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广泛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校”“红色班级”评选、红色故事我来讲等品牌活动,将红色文化深度嵌入日常校园生活。
二是有效巩固“双减”成果。全力做好“校外减负治乱”和“校内提质增效”两篇文章,推进体育、美育和科普等课后服务活动,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持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学生科技类赛事活动,2024年以来全省200多万中小学生参与。
三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丰富体育大课间活动,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推进游泳教育试点覆盖104个县区,让75万余名小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十四五”期间,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下降1.68个百分点。
四是持续强化关爱服务。建立“覆盖全学段、涵盖多维度、贯穿全过程”的学生资助体系,“十四五”以来全省资助基础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55万人次,发放资助金50亿元,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特殊教育学校增至92所,残疾儿童入学体系更加健全。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学习生活、心理辅导等工作制度。全面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6%以上。80余个市、县(区)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或辅导站),推动93个县域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家校社共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育人体系逐步形成。
五是不断完善保护体系。组织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周活动,开展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防欺凌等安全教育,开展中小学“护校安园”行动、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持续加强中小学校园安保力量。健全专门教育保障机制,11个设区市均已运行至少1所专门学校。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实现全省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全覆盖,持续提升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水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促进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请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作为重要的民生部门,在“十四五”期间是如何支持妇女创业就业、保障妇女权益的?“十五五”有哪些规划和布局?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始终坚持把促进女性就业创业、维护女性劳动保障权益作为重要的政治责任,推动实现女性平等就业、公平就业,有力促进“十四五”期间女性就业稳定。
一是全力支持女性就业创业。促进精准对接,增加女性就业机会,让她们好就业。充分发挥全省1.03万个5+2就业之家网点作用,将女性就业创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创设“妈妈岗”,让她们好找工作。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女性创业,并提供创业培训支持,为17.01万人次女性创业者发放贷款286.92亿元。
二是着力提升女性就业技能。提升女性求职就业能力,让她们能就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为130.39万人次女性发放职业技能培训(含创业培训)补贴9.20亿元,连续13年举办家政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累计带动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200余万人次。
三是加力维护劳动保障权益。着力保障女性休息、休假、参保等劳动保障合法权益。修订女职工特殊保护规定,将产假+奖励假从原来158天调增到188天,增加30天,并给予男方护理假30天。在子女3周岁以下期间,给予夫妻双方每年各10天育儿假,假期工资和奖金照发。每年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整治发布含有拒绝、限制招用女性等歧视性条款的招聘信息,整治损害女职工产假、育儿假等权益情形,2023年以来共查处侵害女性劳动者权益案件2318件。深入开展社保服务“春暖行动”“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宣传引导女性参加社保,维护社保权益,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女性达2136.32万人次。
“十五五”期间,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着力强化支持女性就业创业、加强劳动权益保障,落实好就业优先战略,统筹推进就业送岗位、创业送方案、失业送保障,严厉打击就业性别歧视,构建更加友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为更多有就业创业需求的女性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机会,让广大女性在职场也顶“半边天”。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请问,“十四五”期间我省在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是如何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
一是坚持生命至上,全力守护母婴安全。深入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妊娠风险筛查评估、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危急重症救治、孕产妇死亡个案报告和约谈通报等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全面推进全省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集中管理。持续开展妇幼健康人才驻县蹲点工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加强各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通过综合施策,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母婴安全核心指标持续多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坚持强基固本,健全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全省共建有113所妇幼保健机构,其中三级妇幼保健机构15所、二级妇幼保健机构72所。建成了155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139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16个产前诊断中心、20个人类辅助生殖机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产前筛查等服务网络覆盖全省各县(市、区)。
三是坚持民生为要,着力提升健康获得感。持续实施“免费出生缺陷防控服务”和“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等省政府民生实事,并纳入常态化民生工作。累计免费提供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513.53万人次,为1.68万例筛查异常进行干预服务,构建了“即筛、即治、即救”服务链;为80余万名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全省妇女儿童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
四是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着力为妇女儿童提供从出生到老年、覆盖不同生理阶段的健康服务。聚焦儿童健康问题,开展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试点、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等工作,持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和重型地中海贫血公益救助项目,深入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和近视防控光明行动。聚焦妇女高发的重大疾病,推进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筛查,累计检查518.74万人次,促进了妇女“两癌”早诊早治。
五是坚持普惠托育,助力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省级婴幼儿入托补贴制度,大力发展社区托育和托幼一体化服务,深入推进医育结合,获批中央及国债托育项目284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6个,有效缓解群众“带娃难”问题。
请问“十四五”时期,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在营造良好的妇女儿童发展环境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和亮点成效?
“十四五”期间,南昌深入实施“省会引领”战略,始终将妇女儿童事业融入英雄城发展建设大局,锚定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核心目标,全方位激活英雄城妇女发展潜力。
一是赋能女性成长,努力营造开放平等的职业发展环境。南昌市连续五年举办“春风行动”女性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5.3万余个。开展电商、家政等职业技能培训300余期,2万余名妇女受益。创新打造“洪城巾帼智荟”学习品牌,助推“妇字号”企业高质量发展。举办“英雄城·英雄荟”招才引智活动巾帼专场、“巾帼奋进新征程”南昌重点产业推介会等,惠及近千名女科技工作者和女企业家。创新非遗品牌集聚的“女红节”项目,培育行业能手、创业达人200余人。实施“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扶持妇女手工合作社130余个,带动2.8万户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年销售额超3亿元。
二是筑牢权益防线,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基层治理格局。打造“热线+阵地+联动”三维体系,12338妇联维权中心及维权工作站实现市县两级、基层派出所全覆盖。建立3个妇女儿童司法鉴定援助中心、14个维权法律服务站,创建“1套体系,3支队伍,N个社区工作站”的新型婚调模式,多部门联动推进家暴强制报告、困难妇女司法救助。全面推动妇女“两癌”筛查民生工程,落实“两癌”救助资金382万元;推动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覆盖近6.3万名女生。聚焦留守困境儿童,开展“爱心妈妈”、“阳光驿站”、“春蕾助学”等关爱项目。针对高龄、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开展居家养老护理巾帼志愿服务。
三是加强家风家教建设,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风。以“幸福家庭成长计划”为引领,实现城乡社区家长学校及家庭教育指导站点全覆盖,年均开展活动近6000场,持续举办五届家庭教育高峰讲坛,吸引60余万人次参与;连续9年开展“陪伴的力量”家庭教育百场巡讲;“六心家园”开展服务3000余场,惠及群众4.5万人次;“蒲公英妈妈”阅读计划服务家庭超6500个。开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热线,打造全省首个家庭教育手机端学习阵地,用户达35万人。打造家风家教、亲子阅读体验等实践基地百余个,连续举办11届六一亲子“童乐汇”,强化红色基因传承与家庭情感联结。
下一步,南昌市将进一步聚焦妇女儿童关切,持续助力妇女儿童成长,加快构建生育友好、儿童友好、女性友好的良好发展环境,不断提升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江西发布
编辑:冯智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