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艺术类实验室作为一种新兴的跨界实践平台,以独特的实验性与研究性,通过系统的在地性实践,将学术资源与地方知识进行创造性对接,促进乡村文化从文化根脉到当代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成为重构乡土文化生态、激发社区内生活力的重要力量,为乡村传统工艺的传承、文旅产品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深化文化理解,实现共生发展。传统工艺的核心特质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乡村振兴语境下,艺术类实验室需加强对乡村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挖掘创造性手工的价值,将其融入当代生活,与现代设计、美学及市场需求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一方面,构建文化调研与传承人合作机制。传统工艺是乡村绵延数百年的活态文化基因,艺术类实验室开展在地性设计实践不能简单提取视觉元素,而是要进行深度文化解码。一是开展深度田野调查。组建跨学科团队,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拍照录像等方式,对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制作工具及原料等进行翔实记录,深挖其背后的历史典故、节气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并对调研成果进行数字化转化,为后续创新设计提供文化支撑。二是加强与传统手艺人的合作。艺术实验室应当改变以往外来设计师主导、手艺人被动配合的合作形式,邀请非遗传承人、老手艺人等从业者以驻村艺术家、技术指导的身份深度介入实验室的运作与产品研发,并通过建设工作坊、沙龙等为乡村手艺人和设计师提供良好互动平台,实现智慧共享。另一方面,构建传统工艺创新实验体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艺术类实验室应强化建设创新体系,激活传统工艺文化基因,开发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风格的新产品。一是建立工艺创新工作室。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小型工作坊,成立由设计师和手艺人组成的实验小组,针对当地原料有针对性地做试验测试,研究其特殊性质及其美学价值,为传统工艺的创新设计提供技术支撑。二是促进设计思维与传统智慧深度融合。对于传统手艺人进行现代美学、品牌塑造、产品营销等相关培训,增强传统手艺人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产品的能力;而设计师则需注重学习了解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文化底蕴等,在认知中寻求创新灵感。
推动产品创新,促进价值实现。随着消费升级,乡村旅游已经由观光式旅游向深度体验式转变。为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艺术类实验室应加强乡村文旅资源整合,推动工艺成果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产品转化,实现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一是设计叙事化产品。根据乡村文化内涵和受众需求,将文旅产品设计与区域历史传说故事、民俗风情、节会,以及手艺人自身的经历紧密联系,通过产品包装、二维码、手作坊卡片等方式,拓展文旅产品叙事渠道,为文旅产品注入情感附加值,并依托媒介收集游客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文旅产品设计,打造具有高度辨识度的产品品牌。二是打造系列场景化产品。树立文旅产品品牌化理念,聚焦特定乡村生活场景,开发系列配套产品,展示乡村文化资源特色,打造凸显乡村特色形象的标志性品牌。例如,东北林业大学家居与艺术设计学院实验室以学科优势为笔、地域文化为墨,对紫檀木、黄花梨木等进行改性重组,精心打磨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创意产品,其中为冰雪季量身打造的“指尖文创”,曾斩获2025缪斯设计奖银奖。三是开发体验化产品。积极推动产品销售与深度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在实验室或乡村设立传统手工技艺体验班,邀请传统手艺人亲授技艺,解读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引导游人体验传统手工制作,在切实体验中增强产品的传播力与亲和力。此外,营造乡村美学空间。乡村空间的场地感和精神感,塑造了个体的感知选择,实验室应深入挖掘乡村特有的乡村内涵和文脉,营造相适应的乡村美学空间。一是将实验室空间打造为乡村美学会客厅。坚持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证空间和时间的开放,在设计中融入本地材料、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手法,提供展览、交流、销售、休闲等多种功能,成为吸引游客的“文化磁极”。二是策划地方主题艺术活动。实验室应围绕本地文化主题定期策划小规模、高品质的艺术节、设计市集或驻地创作计划,邀请创作者进行在地创作,利用其影响力为乡村文旅带来流量,增强乡村文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创新生态,保障持续共赢。无论是传统工艺的活化传承,还是文旅产品创新设计,都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为有效推动产品面向市场,艺术类实验室要积极加强多方联动,建构多方参与、共享成果的乡村文化振兴生态圈。首先,完善市场经营机制。实验室要和当地政府、村集体、合作社、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打造区域特色公用品牌,制定规范的质量标准和包装体系,借助品牌价值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实力。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以短视频形式对产品生产流程、原材料选取、工艺流程等内容进行展示与宣传,建立粉丝社群,通过社群分享、免费福利、邀请参加线下活动等方式锁定核心社群,由“流量”变“留量”,提高用户黏性。其次,探索长效治理机制。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艺术类实验室推动传统工艺活化传承和文旅产品创新发展,应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动力。一是成立乡村工艺合作社。实验室协助手艺人、村民成立规范化的经济合作组织,以技术、创意等入股,村民以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体实体,确保收益公平惠及大多数参与者,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二是加强新农人培养。实验室应为返乡青年、大学生、乡村留守妇女等群体开设涵盖传统技艺、产品设计、电商运营、品牌管理、民宿服务等在内的综合性技能培训课程,培养既懂乡土文化又具现代经营能力的新农人,提升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的内部“造血”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艺术类实验室需发挥其在文化艺术研究、创新和传播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增强社会服务意识,通过推动工艺成果向市场化文旅产品的有效转化,有效守护乡村的文化根脉,点燃乡村的经济活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落实。
(作者单位:温州商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