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垠的汾阳平原上,红高粱穗沉甸甸地弯着腰,在风中泛起层层涟漪。这片孕育了千年酒香的土地上,一则喜讯悄然传开——国家知识产权局第640号公告正式将“汾阳酿酒高粱”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这座千年酒都再添一枚闪亮的“金字招牌”,也让田间的红高粱成为乡村振兴的“金穗子”。
汾阳与高粱的缘分,一续就是两千年。汾阳地方志中早有高粱滋养汾州百姓的记载,在漫长岁月里,高粱既是当地人餐桌上的主食,更是支撑产业发展的“硬核”资源。
如今,汾阳酿酒高粱的种植版图已扩展至杏花村镇、贾家庄镇等9镇3个街道,截至2025年8月,种植面积达18.6万亩,年产量5万余吨,稳稳撑起当地农业产业的“半壁江山”。
能撑起这份底气的,是汾阳酿酒高粱独有的“黄金特质”。与普通高粱相比,它有着“两高两低”的鲜明优势:淀粉含量不低于60%,单宁含量介于0.3%至1.95%之间,脂肪与蛋白质含量则相对较低。
“我们汾阳的高粱就是为清香型白酒量身定做的!”种了十几年高粱的农户王保国说,用本地高粱酿酒,出酒率能提升2%到3%,酒体还带着独特的粮香。
正是这份先天优势,为汾阳白酒产业筑牢了原料根基。
汾阳酿酒高粱的“进阶路”走了十余年。2013年,它首次拿下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品质得到权威盖章;2020年,汾酒集团在杏花村镇冯郝沟村揭牌“汾酒酿造高粱原产地”,全力推进10万亩优质基地建设;如今再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标志着其正式从普通农产品升级为知识产权价值载体。
这份跨越背后,是汾阳市委、市政府与企业联手织就的产业升级网。2017年至2019年,当地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推行统一供种、统防统治,为高粱种植立起“规矩”;2020年,10万亩汾酒专用基地落地,古浮图村等产区推行的选种、耕种、管理、销售“四个统一”模式,让村集体壮了规模、农户鼓了腰包。
为让产业链更绵长,当地连续7年出台杂粮扶持政策,建“汾享杏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推“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实现多方共赢。2024年,汾阳市政府与汾酒集团签下战略合作协议,“汾粮酿汾酒、汾酒用汾粮”的闭环正式形成,“政府推动、政策扶持、科技引领、企业主导、农民受益”的良性生态已然成型。
科技赋能,让老作物高粱焕发新生。曾经,种植高粱多依赖传统品种“一把抓”,产量与品质难以保障;如今,“晋杂22号”“晋杂23号”“汾粱30”等优质品种得到广泛推广,凭借技术创新的加持,高粱不仅实现了产量与品质的双重突破,原料供给也变得愈发稳定可靠。
“过去种粮,收成好坏全看天气脸色;现在有了科技助力,收成稳稳当当。就说我们村,种植户们一亩地能比以前多挣好几百块!”汾阳市古浮图村党总支书记王虎成的这番话,生动诠释了科技赋能农业生产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也道出了种植户们的真切获得感。
一粒红粮,串联起千年文脉与振兴图景;一枚地标,激活了农业潜能与产业活力。在汾阳这片沃土上,红高粱既结出了丰收的果实,也酿出了发展的甘甜。记者 王洋 通讯员 贾晓瑜 李玉冰
来源:吕梁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