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4 日,国家统计局如期发布 10 月 70 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数据。数据显示,
![]()
各线城市房价环比、同比均呈下降态势,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降幅扩大,三线城市新房、二手房跌幅持续加深。与此同时,城中村改造、专项债支持、房企 “白名单” 等一系列托底政策正密集落地。这场持续已久的政策托底与市场降温博弈,在 10 月数据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性结果?未来楼市又将走向何方?
![]()
一、10 月房价数据全景:全线下跌,分化加剧
10 月 70 城房价数据勾勒出清晰的下行图景,各线城市表现虽有差异,但整体降温趋势未改。从环比来看,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 0.3%,与上月降幅持平,其中上海是唯一逆势上涨的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 0.3%,而北京、广州、深圳分别下降 0.1%、0.8% 和 0.7%,显示一线城市内部分化明显。二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 0.4%,降幅保持稳定;三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降 0.5%,降幅较上月扩大 0.1 个百分点,成为跌幅最深的梯队。
二手房市场表现更显疲软。10 月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 0.9%,降幅较上月收窄 0.1 个百分点,但同比降幅扩大至 4.4%,其中广州二手房同比下跌 6.4%,创下一线城市最大跌幅。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降 0.6%,三线城市下降 0.7%,两者同比跌幅分别达 5.2% 和 5.7%,均较上月有所扩大。值得注意的是,三线城市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降幅均呈现扩大态势,反映出三四线城市楼市调整压力持续加大。
从数据细节来看,市场分化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城市能级分化,一线城市凭借资源优势,房价跌幅相对可控,上海甚至出现局部上涨;二是新房与二手房分化,二手房作为市场 “晴雨表”,跌幅普遍大于新房,这与二手房库存高企、需求不足密切相关。据统计,杭州、成都、南京等重点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均创下历史新高,成都更是突破 30 万套,庞大的库存压力导致 “以价换量” 成为常态,进一步拉低房价。
![]()
![]()
二、政策托底力度加码:多维发力稳市场
面对持续下行的楼市,政策托底力度不断升级,形成了涵盖供给端、需求端、金融端的全方位支持体系。2024 年四季度以来,城中村改造成为政策发力的核心抓手,住建部提出新增 100 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计划,支持范围扩大至近 300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预计 2025 年实际实施规模将增至 150 万 - 200 万套,可拉动住房需求 0.75 亿 - 1 亿平方米,带动保障性住房贷款 1800 亿 - 2400 亿元。这一政策既有助于消化存量住房,又能满足刚性住房需求,对市场起到双向支撑作用。
在金融支持方面,专项债工具的创新应用成为亮点。财政部允许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收购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预计 2025 年商品房收储专项债实际投放规模将达 2500 亿 - 5000 亿元,可拉动商品房去库存 0.25 亿 - 0.5 亿平方米。同时,央行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将资金支持比例从 60% 提高至 100%,预计 2025 年实际使用额将增至 1000 亿 - 1500 亿元,进一步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土储专项债的重启同样值得关注,预计 2025 年发行规模将达 2500 亿 - 3000 亿元,既能提升土地开发利用率,又能为房企注入流动性。
针对房企债务风险,“白名单” 制度持续扩围。住建部明确 2025 年将按照 “应进尽进、应贷尽贷、能早尽早” 原则,扩大 “白名单” 项目覆盖范围,预计专项借款审批金额将达 8.54 万亿元,实际放款率提升至 50% 左右,全年新增实际放款约 2.63 万亿元。这一系列政策精准聚焦房企资金链问题,通过保障项目交付稳定市场信心,防范系统性风险。此外,各地延续限购放松、认房不认贷等需求端政策,试图激活潜在购房需求。
三、市场降温的核心逻辑:信心不足与库存高压
尽管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但 10 月房价仍持续下行,核心在于市场信心不足与库存高压形成的双重制约。在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就业市场波动的背景下,潜在购房者心态已从 “担心买贵” 转变为 “害怕接盘”,观望情绪浓厚。这种信心缺失导致政策刺激效果大打折扣,即便限购、限贷等政策全面松绑,也难以快速撬动需求释放。数据显示,2025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预计同比下跌 4% 左右,虽较 2024 年跌幅收窄,但仍处于下行区间,反映出需求端恢复的滞后性。
库存高企是市场降温的另一关键因素。除了二手房挂牌量激增,新房市场库存压力同样不容忽视。三四线城市由于此前过度开发,住房供给远超实际需求,库销比长期处于高位。而一线城市虽需求相对旺盛,但部分区域同样面临库存积压问题,叠加二手房的竞争挤压,新房去化周期拉长。这种供大于求的格局导致市场定价权向买方转移,房企为加速去化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策略,进而引发房价下跌的连锁反应。
此外,房企流动性困境尚未完全缓解也影响市场预期。尽管 “白名单” 等政策为房企提供了资金支持,但部分中小房企仍面临债务到期压力,2025 年房企各项债务到期规模约 3.1 万亿元,虽较 2024 年减少 8000 亿元,但仍处于高位。房企资金紧张导致新开工项目收缩,房屋施工面积持续下降,既影响房地产投资,也让购房者对项目交付信心不足,进一步抑制购房意愿。
四、博弈的阶段性结果与未来展望
从 10 月数据来看,政策托底与市场降温的博弈仍处于 “政策发力、市场筑底” 的阶段,尚未出现明确的反转信号。政策的核心成效体现在 “止跌” 而非 “回升”,一线城市新房价格降幅收窄、部分城市二手房跌幅放缓,显示政策对市场的支撑作用正在逐步显现,但尚未能扭转整体下行趋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本质上是政策效力与市场调整压力的暂时平衡。
展望未来,楼市博弈将呈现三大趋势。首先,政策托底力度有望持续加大。考虑到市场调整仍在持续,预计后续将有更多城市加入政策松绑行列,一线城市可能进一步优化限购、限贷政策,专项债规模、保障性住房再贷款额度或将继续扩容,以巩固市场筑底基础。其次,市场分化将进一步加剧。一线及重点二线城市凭借产业、人口等优势,房价韧性更强,预计 2025 年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同比可能上涨 2.5% 左右,二手房价格有望止跌;而三四线城市由于需求不足、库存高压,房价仍将面临下行压力,调整周期可能更长。
最后,市场有望在 2025 年下半年逐步企稳。随着城中村改造、专项债支持等政策落地见效,存量住房去化加快,供需关系将趋于平衡;房企流动性状况改善后,项目交付信心恢复,将带动购房需求释放。预计 2025 年全国新建商品房价格同比下跌 1% 左右,二手房价格同比下跌 2% 左右,跌幅较 2024 年明显收窄,房地产市场将从 “深度调整” 逐步转向 “止跌回稳”。而真正实现全面回升,可能需要等到 2026-2027 年,届时市场供需、房企资金、购房者信心等多方面因素将形成共振。
总而言之,10 月 70 城房价数据表明,政策托底与市场降温的博弈仍在持续,市场尚未出现实质性反转,但政策的支撑作用已开始显现。对于购房者而言,当前市场处于调整期,可重点关注一线及重点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房源,结合自身需求理性决策;对于房企来说,应把握政策机遇,加快去库存、优化资金链,适应市场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未来,随着政策效果的持续释放和市场信心的逐步恢复,房地产市场有望走出调整周期,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