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据观察者网报道,德国联合政府被曝正紧锣密鼓地推动一项动议,计划以所谓的“安全”为名,成立专家委员会,全面审查甚至调整对华贸易政策。
有人可能会问,德国这是准备往哪个方向调整呢?到底是往坏的方向调整,还是往好的方向调整呢?
很显然,当德国打着所谓“安全”为名审查对华贸易政策的时候,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所谓的“去风险”,搞贸易保护主义的前奏。
![]()
最为讽刺的是,就在2025年1月至8月,中国凭借1634亿欧元的贸易额,重新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可以说直接给经济陷入停滞的德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德国目前要审查对华贸易政策,这就是好像一名在暴风雨中挣扎的水手,在生死关头,他的想法不是抓紧手中最稳固的缆绳,反而打算挥刀砍断它。
毫无疑问,如果德国真这么干了,那么其政策的酝酿,肯定不是什么所谓的自救,而是一场代价高昂的“作死”。
那么德国这些政客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其实要理解当下德国政策准备转向的荒谬性。
我们就需要回顾一下支撑德国战后辉煌的立国之本,那就是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
![]()
众所周知,数十年来,德国正是凭借其“以贸易促转变”的务实哲学,将“德国制造”销往全球,而庞大的中国市场正是其制造业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中德之间紧密的供应链融合,曾是全球化教科书级的典范。
然而,当前德国政坛的叙事,却是将中国在稀土、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正常出口管制措施,片面地渲染为对德国“汽车产业心脏”的威胁,直接忽视了全球产业分工的复杂性与相互依存性。
正是这种基于恐惧而非事实的战略焦虑,正在驱使德国否定自身赖以成功的经验,但这种行为,无疑是经济上的自杀。
要知道,德国经济目前可以说正面临“数十年未有的危机”。
而造成这种原因的根本病根,就在于其内部,那就是跟着美西方无脑反俄,失去了廉价的能源,还有自己国内缺乏改革动力,导致竞争力流失等等。
现如今,德国方面重申审查对华贸易政策,比如德国总理默茨支持提高中国钢材关税,显然就是想要中国塑造为外部的“替罪羊”,以此转移国内视线、掩盖其执政无能。
这就是典型的“内病外治”。
![]()
德国政府的行动,也充分暴露了这群人领导力的脆弱和战略上的短视,或者说,这群人根本没有战略可言。
毋庸置疑,如果德国政府真的开始推动所谓的调整对华贸易政策。
那么必将给德国带来三重“自杀性”的后果。
首先就是经济自杀。
因为他们一旦对中国关键原材料和产品设限,首当其冲的将是德国自身的核心产业。
其次是政治自杀。
德国若放弃其长期秉持的战略自主,盲目跟从美国的保护主义步伐,将在中美欧大三角关系中从一支独立的力量沦为一枚棋子,其作为欧洲领导者的地位和信誉将大打折扣。
最后,这也是一种“未来自杀”。
因为如果德国真要对中国搞所谓的“去风险”,那么他们这就等于亲手葬送自己的未来。
![]()
其中道理很简单,如果他们自我隔绝于全球最大的创新市场之一,那么德国输掉的肯定是自己的未来。
当然,德国方面有这种想法是一回事,但是他们肯定也怕后果。
比如德国外长此前对中国叫嚣,甚至不惜通过临时取消访华,想要以此对中国进行施压,结果因为被国内给骂惨了,后续又不得不找补称这只是推迟,又希望尽早访华等等。
这种矛盾姿态,其实反应德国政客的底层心理,那就是既想对中国强硬,但又无力承担后果,因此,只能这般进退失据,像个小丑。
最后,还是希望德国方面明白,重拾默克尔时代的务实精神,停止泛化“安全”概念的政治操弄才会有出路,如果执意在“作死”的道路上走下去,那么他们今天酝酿的,不是自身的安全保障,而是下一场更深度危机的导火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