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一场喜宴,三箱茅台,竟然躲在窗帘后面。
![]()
“监控里拍得明明白白的,我们就是从窗帘后头把那些酒给搬出来的。”徐先生把箱子从窗帘缝里拖出来的那一刻,人是懵的:整整三箱,整瓶的有,半瓶的有,空瓶也有。更魔幻的是,窗帘后面就是传菜间,来来回回都是人。
10月25日,他在江苏常州办婚宴,提前备了近百瓶茅台。宴席散场去要剩余酒水,对方只给了三个空瓶。他赶紧问亲友,很多桌根本没怎么开。再走回大厅,盯着那几道厚厚的窗帘,心里咯噔一下,挨个翻,先在女方席旁找出两箱,又在男方席旁找到一箱。
婚礼那天安排了人盯酒水,可场面实在太热闹,亲戚一波接一波,敬酒、合影、换装,谁都走不开。盯的人在,但顾不上,这就是现实。
各说各话,针尖对麦芒。
![]()
徐先生的意思很直接:监控拍到了从窗帘后搬酒的过程。酒店不认,还挺强硬:“这位顾客故意引导那些不明真相的人,让大家觉得是我们酒店服务员偷藏了酒,这事儿让我们也特别愤怒。”酒店当晚报警,称证据已交警方,接下来由警方和律师处理。
我向警方核实进展,目前尚未公开调查结论,责任归属有待官方确认。这点很重要。情绪再激烈,定性得靠证据。结论没出来前,任何一方的定责都过早。
婚宴的老毛病,老在这儿出岔子。
婚礼这种场景,主人家忙到脚打后脑勺,谁还能分心去盯酒盯菜?这就像你去菜市场,手上七八个袋子,拎着拎着,回头发现少了一样,摊主还说没见。尴尬也憋屈。
![]()
自带高价值酒水,在场内四处流动,开封、兑水、回收、清点,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掉链子。行业里有个冷冰冰的数字:一些餐饮场所的酒水盘点差异率能到18%。换个说法,卖出五杯,差不多就有一杯对不上账。原因大家都懂:记录不全、交接不清、出入口不控、临时加桌没人登记,流程像筛子,漏洞自己在漏。
婚宴体量一大,服务员一拥而上,走位频繁,谁从哪儿把酒拿走,拿去哪个台子,上了几瓶,没一条线打得住,现场就容易乱。
不是孤例,背后是一串提醒。
河南新乡的案子还记得吧?居民地下室里存放的名贵白酒,被团伙盯上,一次偷走9箱。高价值商品,放哪儿都是香饽饽,没做防护,迟早出问题。
![]()
服务行业也常被管理反噬。之前有酒店被曝用过期啤酒,后来也承认是管理疏漏。一个共同点跑不掉——高价值、高风险的环节,只要管理粗糙,迟早出事。
责任边界,得摊开讲清楚。
自带酒水,酒店到底管不管?很多人以为“我把酒带进来,你就得负责”。现实没那么简单。往往看几件事:有没有明确的保管约定,酒店有没有接收并出具凭证,有没有收费并承诺相应服务,余酒如何封存、如何交接。约定清楚,责任边界就清楚;没写清,遇到争议就扯皮。
这起事件的合同细节、交接凭证、当晚值守安排,暂无公开细节。我理解大家着急发声,但该由证据说话的,就别急着立场先行。
![]()
不想闹心?给新人和酒店各放一份“避坑清单”。
给新人(和家属):
给酒店(和宴会部门):
![]()
![]()
不夸张地说,把自带名酒当“贵重寄存”对待,就能少掉一大半风险。要不然,一场婚礼,三天三夜都解释不清。
回到这起争议。
新人这天本该只记得欢笑,却被三箱酒搅了心境;酒店也不轻松,舆论压力上来,声誉受损。警方已经介入,调查结果还没出来,大家别网暴、别带节奏。我更关心的是,行业能不能借这个节点,把自带酒水的SOP做起来,别再靠“经验”和“人情”撑着。
你觉得自带的高价值酒水,应该由谁负责?入场那一刻签字接管,还是双方各自看护?每桌限量发放,是不是更稳?评论区聊聊。
你有类似经历吗?你是酒店从业者吗?最怕出现哪些漏洞?把故事写在评论里,给更多新人一点“预防针”。祝每一场婚礼,都只剩下喜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