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这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以提升基层防治能力为基础保障。作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技术牵头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在引领基层打好“顺畅呼吸”这场持久战中,努力发挥全力托举的作用。
![]()
四大项目,
为基本公卫“打地基”
“慢阻肺病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3.7%,但知晓率不足10%,明确获得诊断的比例仅为18.9%,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就已发生不可逆的肺功能损害。”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公室副主任杨汀以一组数据道出了慢阻肺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性。
基层是慢阻肺病防治的主战场。在慢阻肺病防治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卫服务项目之前,中日友好医院便持续为提升基层防治能力而不断蓄力,通过牵头四大项目,建模式、出方案、配设备、提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得住”这项基本公卫服务工作打下稳固地基。
2016年,中日友好医院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2017年,中日友好医院启动“幸福呼吸”慢阻肺病规范化分级诊疗推广项目,拉开了慢阻肺病防治强基工作的序幕。该项目捋顺了筛查、诊断、治疗、长期随访管理、康复以及双向转诊等慢阻肺病防治全流程,构建了基层一体化管理模式。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覆盖31个省份51个地市的约4000家医疗机构,近10万名慢阻肺病患者接受随访管理并从中获益。
2019年,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肺功能检查方面存在的短板,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实施国家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干预能力提升项目。“我们依托国债项目为5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肺功能仪,并录制慢阻肺病相关诊疗视频,超过14万名基层医务人员通过培训和考核,基本掌握了肺功能仪操作技术。”杨汀介绍,今年在积极推动为剩余的5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齐肺功能仪。
2021年,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开展国家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该项目重在加强基层对于慢阻肺病高危人群的早期管理,通过健康宣教和引导戒烟等干预措施,推动疾病防控关口前移。目前,该项目在31个省份240个区(县)对近300万人开展筛查,筛出20%高危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去年,该项目进一步扩展,纳入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经过多年试水,2023年,中日友好医院在8个地区开展国家慢阻肺病基层健康管理试点项目,探索符合基层实际的慢阻肺病健康管理模式。该项目引入卫生经济评估团队,评估慢阻肺病防治按照基本公卫服务管理带来的效益。
慢阻肺病防治被纳入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后,中日友好医院也扛起更重的担子,肩负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公室、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管理办公室、国家基层慢阻肺病防治管理办公室等“三办合一”的整体职责。如今,越来越多地区设立技术牵头单位,并组建慢阻肺病防控办公室。国家、省、市、县慢阻肺病防治工作四级网络正在逐步形成,这让慢阻肺病防治工作有了一竿子插到底的有力抓手。
递进式培训,
让基层接得住
“基层有很多医生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慢阻肺病,整体防治能力薄弱。”杨汀坦言,强基先强人,当务之急是系统性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病的全面认知和防治能力。
今年4月,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联合各省慢阻肺病基本公卫项目办,启动国家慢阻肺病基层医疗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该项目设置线上培训、线下技能培训小班及现场专家下基层指导相结合的系统化培训内容,构建“线上理论筑基标准化、线下实操提升精准化、现场专家指导规范化”的递进式培训体系,帮助基层医务人员通过培训实现会做肺功能检查、会诊断慢阻肺病、会指导慢阻肺病患者使用吸入装置等“十会”。这一项目定下了在3年内培训10万名基层医务人员的目标。
杨汀介绍,培训实行学员实名制。学员有4次考试机会,未通过考试的需要重新学习。基层医务人员的学习热情超出杨汀意料:第一期培训名额为5万人,却有近8万人报名,最终4.9万名学员顺利通过考核。
为基层医务人员打下一定基础后,今年6月,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牵头启动国家慢阻肺病基层诊疗赋能项目——“繁星计划”,进一步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实战能力。该项目设置基层指南巡讲、专家基层行等系列线下活动,让专家下沉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贴身指导。培训还融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病知识点,并通过健康科普角建设提升群众对慢阻肺病的认知水平。
参与该培训的基层医务人员表示,经过培训,他们了解到了更多治疗药物,学到了按病情程度分组选择药物的规范方法,能够依据指南更好地开展诊疗工作。
星火渐燃,
仍需久久为功
今年,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主任周军带领慢阻肺病防治技术指导组成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等人员组团深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通过与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技术牵头单位座谈,访谈基层医务人员、患者,了解药物配备情况,对肺功能仪操作和报告解读展开现场质控等工作,全面了解各地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实施情况,针对性开展技术指导。
周军表示,这1年多来,各地因地制宜迅速组织推动这项工作落地,基本达到了规范管理慢阻肺病患者的要求。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述良介绍,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被纳入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后,重庆市组建慢阻肺病防治办公室,构建了覆盖41个区(县)的慢阻肺病防治网络,积极推动问卷筛查技术、呼入及肺康复技术、综合评估技术、长期家庭氧疗技术等适宜技术在基层落地应用。此外,重庆市还通过搭建全市统一的慢性病管理平台,完成对慢阻肺病患者的早期筛查、规范诊断、综合治疗、长期管理。
湖北省以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阻肺病防治站为抓手,着力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筛查诊断、防治、康复等能力,进一步织密基层呼吸疾病防控网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免费为慢阻肺病患者接种肺炎疫苗。
河北省拍摄电影《赢在就医之前——慢阻肺》,并下乡滚动播放,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病的知晓度。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推出积分激励举措——慢阻肺病患者完成随访任务即有积分,并可用积分兑换健康服务。该举措显著提升了患者依从性。
一路走来,星火渐燃。基层慢阻肺病防治能力日益增强,肺功能仪和药物配备更齐全,患者对慢阻肺病的认知度与对相关服务的获得感均明显提升,基层慢性病防治工作也增添了新活力。杨汀表示,一方面,慢阻肺病患者大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阻肺病防治有助于促进多病共管、医防融合;另一方面,推动慢阻肺病全程管理,也会带动基层对哮喘、肺部感染、流感、烟草依赖等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能力的整体提升。
“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被纳入基本公卫服务项目,迈出了里程碑式一步。然而,做好这项工作当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全国开展步调不一、服务质量不均衡,仍需久久为功。”周军表示,一是基层医务人员能力仍需提高。为此,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牵头搭建了慢阻肺病防治网,依托网站为基层医务人员提供多样化培训,并探索人工智能辅助随访工作,为基层医务人员减负。二是患者对慢阻肺病的认知需要加强。国家慢性呼吸疾病防治办成立科普工作组,广泛征集优秀科普作品,为基层健康宣教赋能,今年预计建立600个健康科普角。三是药物治疗可及性需要进一步提升。推动基层积极配齐药物,提高医保报销比例,让患者能用得起药。四是肺炎与流感疫苗接种率仍待提高。这两类疫苗有助于降低慢阻肺病急性发作风险,需要医保政策倾斜并加大宣传,提高接种率。
![]()
文:健康报记者 吴倩
编辑:李诗尧
校对:于洋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