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曾出版多部著作,探讨中国的崛起与西方的衰落。2016年,他的《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中文版)出版,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成为畅销书。这部著作让全球读者看到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综合实力蒸蒸日上的东方大国。今天,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展现出一种更富活力、欣欣向荣的姿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中国的“关键词”,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
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 本报记者 卢智宇/摄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海外研究国际论坛(2025)召开前夕,记者如约与雅克见面,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专访。专访中,雅克围绕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中国崛起以及中国与西方关系等话题畅叙深谈。谈及中国的未来,雅克满怀信心。他认为,西方国家必须承认,当今中国的转型是了不起的过程。
“中国之治”是一种规范性的治理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中国日益成为令人瞩目的世界性大国。对于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表现,您有着怎样的见解?
马丁·雅克:在过去10余年里,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回顾2012年,当时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世界范围内主要被视为一个特殊现象,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力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然而,在后来的10余年中,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政策主张和各类举措日益获得更多关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典型例子,这一倡议对全球南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已成为推动国际格局变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西方相比,特别是在领导力方面,您认为中国制度、中国模式的最大优势是什么?
马丁·雅克:我认为中国的领导力,特别是政治领导力,与西方国家的领导力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并非仅存在于近期,而是贯穿于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之治的核心逻辑,在于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际关系制定清晰、长远的规划。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极具规范性的治理模式,它明确规定了发展目标与实现路径。
这与西方的治理方式形成鲜明对比。西方的治理逻辑,本质上是“选举周期”的产物:领导人的首要任务是赢得选举、获得连任,这种政治压力必然导致其政策选择向“短期政绩”倾斜,为了迎合选民情绪,不惜在具体议题上妥协。这种模式将政治异化为“短期游戏”。
我认为,这两种治理逻辑的差异极为显著。在中国,领导人以“推动国家成功发展”为根本责任,领导人的政绩通过“实际成果”来检验,那些真正改变国家面貌、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实践才是最有力的证明。反观西方国家,其领导力核心往往围绕“修辞”“演讲”与“短期吸引力”等方面。政客们更擅长用华丽的辞藻迎合选民,而非通过行动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为中国未来5年发展擘画新蓝图、部署新举措,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对自己的未来发展道路有着清晰的认知,而西方国家对于自己的未来之路往往缺乏明确规划,其政策常常被市场或其他因素主导。对此您如何评价?
马丁·雅克:中国与西方在发展模式上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没有长期规划的概念,至少没有像中国这样的五年规划。这背后是两种不同的治理理念:中国相信,通过制定长期规划,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国家的稳定发展;而西方更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认为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经济。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不同的历史传统、政治制度。
过去,西方也曾有过一些有限的类似规划案例,但本质上,西方国家缺乏中长期规划,他们的思维方式里没有这种概念。他们不相信“预先规划”的重要性,部分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政府能力相对薄弱。五年规划本质上是政府代表社会制定的国家发展规划,而西方没有这样的机制,因为私营部门被视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不受政府直接掌控,具有完全独立性。
“中国的崛起不是狭义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树立了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的典范,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对此您如何评价?
马丁·雅克:中国达到目前发展水平的速度是非凡的。就中国的潜力而言,从1978年改革开放起,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已经从一个落后的经济体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我认为,这归功于中国的制度,中国已经证明自己能够实现长期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中国证明了自己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认为,中国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表现基本上超过了西方。如果你看看最新的数据、最新的发展、最新的发明和创新等,就会发现中国能够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做到这一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广受国际社会好评。近年来,中国也采取了多项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对此您有何看法?
马丁·雅克:我认为,这或许是中国最伟大的成就。它使8亿多人口成功脱贫。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要触及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人口极为不易,因此扶贫工作的最后阶段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付出极其艰辛的努力,而且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难度越来越大。
世界上很难找到有过类似经历的其他国家,也就是说世界上很难找到其他制定并实施有组织、全面扶贫战略的国家。在我印象中,西方国家近年来没有尝试过这样的举措。在那些国家,贫困往往被视为个人问题,应由贫困者自行解决。而中国的理念截然不同:贫困被认为是环境所致,是经济结构等系统性问题的结果;个人无法独立摆脱困境,需要获得国家的帮助。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方针,中国的政策始终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一书中提出,21世纪,西方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崛起不仅将改变全球格局,还将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精神世界。可否请您详细阐述这一观点?
马丁·雅克:中国的崛起不是狭义的,这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直到大约10年前,中国的崛起在西方仍被以狭义的方式看待,但随后中国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际事务的不同领域展开了翅膀。很明显,中国既是经济大国,也是政治大国、外交大国和文化大国。如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这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事实上,在我自己的国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引起媒体广泛讨论。一些欧洲媒体对从中国进口产品的报道还算客观,认为它们物有所值、技术先进、制造精良。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刚才提到中国是文化大国。您曾言,在中国,文化的力量远比武装力量和军事实力重要;但在西方国家,武装力量和军事实力被视为“现代大国核心”。这是否与西方的殖民心态有关?请您谈谈这一点。
马丁·雅克:确实如此。在西方传统中,使用武力、军事力量更为显眼。想想看,从18世纪末到1945年,这些国家殖民了世界大部分地区。它们的殖民历史,加上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军事力量成为其国际地位的重要象征。中国的军事力量,是为了维护自身发展利益而非用于侵略或殖民。这种差异,源于中国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历史经历。
中国“言必信,行必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中国面临的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您有何看法?
马丁·雅克:当前的中美关系与之前的状态截然不同。以前中美之间大体保持着一种良性的伙伴关系,但如今中国不得不应对来自美国的切实阻力,无论是贸易往来,还是芯片技术等关键领域的限制,都给中国带来了外部挑战。即便如此,中国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美国试图利用各种手段阻碍中国的发展,这种局面使得中国的治理、经济规划等工作面临更大困难。但事实证明,中国应对得相当不错。其对美国的出口依赖度已大幅下降,这一变化削弱了美国通过贸易手段遏制中国的潜在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中国为摆脱全球困境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美国和欧洲国家也提出了一些计划,但事实上,这些计划大多遭遇了挫折,而中国的倡议却行之有效。您认为,中国智慧对其他国家具有哪些启示?
马丁·雅克:我认为,中国提出的四大全球倡议非常有吸引力,且已产生一定的效果。显然,它们旨在解决全球关键问题。我认为,倡议中的一些方面具有指导性——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更针对发展中国家而非西方。这是中国政府推动国际合作、文明交流互鉴的明智之举。在我看来,中国如果说了什么,就会做什么,即“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不会夸夸其谈,而是坚守信用。而在西方,例如美国,政府和领导人总是改变主意,外交措辞也充满了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报》:展望未来,您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前景?
马丁·雅克:我认为,随着中国日益繁荣,中国能够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中国也越来越关注如何在社会中培育更好的心态。中国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中国企业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所以我认为,我们正在看到也将继续看到,中国向世界展现出一副新面貌——致力于构建一个更有温度、更有责任感、更能回应人民需求的社会。
想想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是绿色技术的引领者,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等领域处于世界前沿。这意味着中国正在代表世界承担责任。这是中国思维的一个重要转变,我们意识到,凭借自身的实力,中国有责任作为全球领导者,在世界面临的关键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因为3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中国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但现在,中国已经有能力承担起这份全球责任。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 姚晓丹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