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母亲10个娃,人人说她命太苦,三十年过去才懂她的远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秀英啊,你这是何苦呢?十个娃,这日子还怎么过?”

村口的大槐树下,几个妇女摇着头叹息。

李秀英抱着怀里的老十,脸上却露出坚定的笑容:

“孩子是我的福气,不是苦。”这话引来一片嗤笑声。

那一年是一九八五年,谁也想不到,

三十年后,整个村子的人会为今天的嘲笑而懊悔不已。



青山村藏在大巴山深处,进出都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李秀英和丈夫王大山就住在村子最偏僻的角落,一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从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李秀英连续生了十个孩子。老大王建国,老二王建军,往下依次是春花、夏荷、秋菊、冬梅、小龙、小虎、小凤,最小的叫小宝。十个孩子挤在一间破房子里,连翻身都困难。

村里人看她家的眼神都带着怜悯和嘲讽。

“这是把自己往死里逼啊。”

“十张嘴,吃都吃不饱,还谈什么将来?”

“我要是她,早就想不开了。”

村长王富贵每次路过她家门口,都会摇头叹息。他家只有一儿一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新盖了三间大瓦房,还买了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村里人都挤到他家看电视,那叫一个热闹。

而李秀英家,永远是冷冷清清的。没人愿意去,怕被她借钱,更怕看到那些瘦得皮包骨的孩子。

王大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晚上回来还要上山砍柴。他的背越来越驼,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四十岁的人看起来像六十岁。

李秀英更是辛苦。除了带孩子,她还要做饭、洗衣、喂猪、种菜。她的手常年粗糙开裂,冬天裂出一道道血口子,疼得钻心。可她从不喊苦,总是笑呵呵的。

最难的是吃饭问题。十个孩子正在长身体,饭量一天比一天大。家里那点口粮根本不够吃。李秀英就在房前屋后开垦荒地,种红薯、种土豆、种玉米。她还养了十几只鸡,下的蛋从不舍得吃,全部拿到镇上卖钱,换回盐巴和油。

每顿饭,李秀英都是最后一个上桌的,等孩子们吃得差不多了,她才扒拉几口剩饭。王大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几次劝她:“秀英,咱们真的养不起这么多孩子,要不......”

“不行!”李秀英斩钉截铁地打断他,“这都是我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大山,你信我,咱们的苦日子不会长久。”

王大山张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他知道妻子的倔脾气,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一九八七年的春天,村里开始实行新政策,提倡计划生育。村干部三天两头往李秀英家跑,苦口婆心地劝说。

“秀英啊,你家已经十个孩子了,可不能再生了。”

“放心吧,不生了。”李秀英笑着回答。

村干部松了口气,接着说:“那你家老大都十二岁了,该辍学下地干活了吧?家里这么多孩子,光靠你们两口子可不行。”

李秀英的脸色一下子变了:“不行,孩子必须上学。”

“上学?”村干部惊讶地瞪大眼睛,“秀英,你清醒点吧。你家十个孩子,就算只上小学,学费、书本费加起来也是一大笔钱啊。你们拿什么供?”

“我有办法。”李秀英的语气坚定得吓人。

村干部摇摇头走了,出门后对别人说:“这女人怕是被十个孩子拖傻了,连基本的账都算不清。”

李秀英说的办法,就是拼命干活。

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先去山上挖野菜、采草药,然后回家做早饭,送孩子们上学,接着下地干活。中午回家做饭,下午继续干活,晚上还要纺纱、做针线活。

她把采的草药拿到镇上的药铺卖,一年能挣个几十块钱。她纺的纱线质量好,镇上的布店专门找她订货。她还学会了编草鞋、编竹篮,拿到集市上卖。

王大山也豁出去了。除了种地,他还学会了泥瓦匠的手艺,农闲时就去帮人盖房子,一天能挣三五块钱。

夫妻俩就这样拼了命地挣钱,供孩子们上学。

村里人都说他们疯了。

“念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下地干活,挣个工分。”

“就是,村里那些念书的,最后不还是回来种地?白白浪费钱。”

“李秀英这是魔怔了,十个孩子全部供上学,这得花多少钱?”

面对这些议论,李秀英从不辩解。她只是默默地干活,默默地供孩子们读书。

让村里人更想不通的是,李秀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特别奇怪。

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回家就得干活——喂猪、放牛、割草、做饭,什么都得干。可李秀英家的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李秀英不识字,但她会站在孩子们身边,看着他们一笔一划地写字,听他们读课文。

“娘,我想去放牛。”老三春花有一天说。

“放什么牛?把作业做完再说。”李秀英难得严肃。

“可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去放牛了......”

“别人是别人,你是你。”李秀英摸摸女儿的头,“春花,娘不识字,吃了一辈子苦。娘不想你们也这样。”

孩子们都很懂事,从不让父母操心。老大建国十二岁就开始帮着干活,天不亮就起来砍柴、挑水。老二建军也一样,放学后就去山上砍柴。姐妹几个帮着做饭、洗衣、带弟弟妹妹。

但是,无论多忙多累,他们都会完成作业。

这在当时的青山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一九八九年,发生了一件让全村震动的事。

老大王建国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这是青山村建村以来,第一个考上县一中的孩子。

消息传来,村里炸开了锅。

“真的假的?李秀英家那穷得叮当响,孩子还能考上县一中?”

“千真万确!乡里的红榜都贴出来了。”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

村长王富贵专门跑到李秀英家道贺,还给了二十块钱作为奖励。他看着破旧的土坯房,看着瘦弱的李秀英,心里五味杂陈。

“秀英啊,建国有出息,你们高兴吧?”

“高兴。”李秀英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我就知道,我的孩子不会差。”

“那县一中的学费......”

“我和他爹会想办法的。”

王富贵叹了口气走了。他知道,李秀英一家的苦日子还长着呢。

县一中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要两百多块钱,这对李秀英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为了凑这笔钱,李秀英和王大山几乎把家里所有能卖的东西都卖了。

他们卖了猪,卖了鸡,卖了仅有的两只羊。李秀英还把自己陪嫁的一个银镯子拿出来,走了三十里山路,到县城的当铺换了五十块钱。

开学那天,李秀英把凑够的钱塞进儿子手里,眼圈红红的:“建国,好好念书。家里再难,娘也会供你。”



王建国哭了。这个十四岁的少年,看着日渐苍老的母亲,看着越来越驼的父亲,心里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可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李秀英家会因为供老大上学而更加困难的时候,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老二王建军的成绩突然突飞猛进。这个原本成绩中等的孩子,突然像开了窍一样,成绩一路飙升,到了初二下学期,已经稳居年级前三。

不仅如此,老三春花、老四夏荷也表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春花的语文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在全班朗读,夏荷的数学更是好得出奇,小学三年级就能做五年级的题。

村里的老师们都傻眼了。

“这李秀英家的孩子是怎么回事?一个比一个会读书?”

“难道穷人家的孩子真的特别能吃苦?”

“不对啊,村里穷的不止李秀英一家,怎么就她家孩子这么出息?”

一九九二年,王建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消息传到村里,所有人都惊呆了。

大学生!在那个年代,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是跳出农门的金字招牌。青山村所在的整个乡,十年都出不了一个大学生。

王富贵再次登门道贺,这次他带了一百块钱。

“秀英,你家祖坟冒青烟了!建国有大出息了!”

李秀英笑着接过钱:“谢谢村长。不过这不是祖坟冒青烟,是孩子自己争气。”

“你们准备怎么供啊?大学一年的费用可不少。”王富贵担心地问。

“我和他爹商量好了,借也要把建国供出来。”李秀英的眼神异常坚定。

那年夏天,李秀英和王大山找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东拼西凑,终于凑够了王建国第一年的学费。为了不让儿子在学校里太寒酸,李秀英还连夜给他做了两套新衣服。

送王建国上火车的那天,李秀英硬是没掉眼泪。她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建国,好好念书。家里有娘在,你不用担心。”

火车开动了,王建国趴在车窗上,看着站台上的母亲。那个瘦小的身影在人群中那么不起眼,可在他心里,却高大得顶天立地。

王建国走后,家里的担子更重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剩下的九个孩子没有一个因此而荒废学业,反而更加刻苦。

老二王建军对弟弟妹妹们说:“大哥能考上大学,咱们也能。咱们不能让爹娘失望。”

这句话成了所有孩子的座右铭。

一九九三年,王建军以全县第五名的成绩考上了县一中。

一九九四年,老三春花也考上了县一中。

一九九五年,老四夏荷考上县一中。

连续四年,李秀英家连续有孩子考上县一中。这在整个乡镇引起了轰动。县教育局的领导都惊动了,专门派人来调查: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家庭,到底有什么秘诀,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孩子?

调查人员在李秀英家住了三天,得出的结论让人大跌眼镜:没有秘诀,就是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知道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可他们忽略了一个细节——李秀英对孩子的教育理念。

李秀英虽然不识字,但她懂得一个简单的道理:孩子就像庄稼,需要精心培育。她从不打骂孩子,但规矩立得很严。

“做人要诚实,不能撒谎。”

“做事要认真,不能马虎。”

“对人要和气,不能恃强凌弱。”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些朴素的道理,李秀英一遍遍地讲给孩子们听。她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老大照顾老二,老二照顾老三,依次类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责任,都要为这个家出力。

更重要的是,李秀英给了孩子们无条件的爱和信任。

无论多穷多苦,她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无论多累多难,她总是笑呵呵的。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们:再大的困难,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一九九六年,王建国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省城的一家国企工作。第一个月领工资,他就给家里寄回了五百块钱。

李秀英拿着这五百块钱,在破旧的土坯房里哭了一整夜。

这是她一生中收到的最大一笔钱。更重要的是,这证明了她的坚持没有错。十八年的含辛茹苦,终于看到了回报。

王大山也哭了。这个一辈子不善言辞的庄稼汉,抱着妻子说:“秀英,咱们的苦日子快熬出头了。”

可谁也没想到,好日子还没真正开始,灾难就降临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