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结算遭“封杀”!美元收割3万亿,中国380亿损失咋翻盘?
大家好,我是闻叔!伦敦LME突然停了人民币计价的金属合约,这一决定既无前期听证,也无过渡安排,甚至未给出明确的恢复时间,堪称金融市场的“掀桌式操作”。
一边是美元势力为维护霸权发起的针对性打压,另一边是中国作为全球矿产第一采购国的刚性需求,这场关于定价权的博弈,中国究竟能否凭借产业实力占据主动?
买得最多,却说了不算?
中国虽是全球矿产市场无可争议的“超级买家”,却长期缺失与之匹配的定价话语权。
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全年进口铁矿石11.7亿吨,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72%,铜矿石进口量达4174.2万吨。
2019年以后钴资源进口依存度更是高达95%,几乎完全依赖海外供应。
这些资源最终都将流入中国的工业体系,从宝武钢铁的高炉到宁德时代的电池生产线,中国制造业的需求直接支撑着全球矿产贸易的半壁江山。
但讽刺的是,这些战略资源的定价权,却长期被位于伦敦的LME牢牢掌控。
以铜为例,全球铜贸易定价长期参照“LME铜价+升贴水”模式,中国企业即便采购量占比过半,也只能被动接受这一价格体系,仅2023年就因国际铜价波动多支付了约380亿元采购成本。
LME的禁令直接将国内矿产贸易商推向两难境地。
山东某大型铁矿石贸易公司负责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采访时透露,公司当前持有价值2.3亿元的人民币计价铁矿石长期订单,禁令生效后,若转用美元结算,仅汇率波动一项就可能产生近800万元损失。
若转场至上海期货交易所完成交易,除需重新缴纳20%的保证金外,跨市场套利成本、仓储物流衔接成本叠加,总额外支出将达订单金额的5.2%。
![]()
对于毛利率普遍在3%-5%的矿产贸易而言,这无疑是“亏本买卖”。
更值得警惕的是,LME的操作具有示范效应,已有新加坡交易所表示将“评估非美元合约的可行性”,若其他国际交易所跟进,人民币在大宗商品领域的交易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本质上,LME此举就是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试图将人民币重新排挤出全球金属定价体系,为美元霸权扫清障碍。
美元的焦虑:为啥容不下人民币分杯羹?
LME敢于如此行事,核心驱动力源于美元势力的深层焦虑。
其抛出的“非美元合约缺乏流动性”的说辞,与市场数据完全相悖。
![]()
据中国期货业协会(CFA)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的人民币计价金属期货合计日均交易量已接近50万手,其中铁矿石期货日均成交量达28.3万手,较三年前增长292%;铜期货日均成交量15.7万手,增长278%。
这一规模意味着每日有超120亿元资金在人民币金属期货市场内流转,持仓量也同步增长至180万手,流动性已跻身全球前列。
LME的借口,实则是为遏制人民币定价影响力而制造的托词,人民币在矿产领域的渗透速度,已显著触碰了美元的核心利益。
要知道,美元霸权的三大支柱之一便是大宗商品计价权,仅石油、金属两项以美元计价的贸易规模,每年就为美元带来超3万亿美元的货币需求。
长期以来,LME都是美元收割全球矿产资源的重要工具。
![]()
其运作逻辑早已形成固定模式:美联储通过降息释放低成本美元,海量资金涌入商品市场推动金属价格非理性上涨;待各国企业高位签订采购合约后,美联储再启动加息周期,引发美元回流和金属价格暴跌,美国资本则趁机以低价抄底全球优质矿产资源。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LME铜价从3000美元/吨飙升至10190美元/吨,随后美联储加息导致铜价暴跌至4300美元/吨,美国嘉能可集团借此收购了刚果(金)最大铜矿,掌控全球15%的铜资源。
但这一延续数十年的收割路径,如今正被人民币的崛起逐步阻断。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俄天然气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达42%,较去年提升18个百分点。
美元的“收割工具”面临失效风险,这才是LME急于出手的根本原因,为达目的,其甚至不惜将欧元、日元及英镑等盟友货币合约一并暂停,足见其遏制人民币的决心。
中国的底气:需求硬,话语权就稳得住
LME的禁令存在一个致命逻辑缺陷:交易所仅是促成交易的平台,而矿产资源的最终流向,取决于工业需求的刚性支撑,中国恰恰是全球矿产需求的“压舱石”。
从产业数据来看,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54%,每生产1吨钢材就需要600公斤铁矿石,这意味着全球每出口2吨铁矿石,就有1吨流向中国钢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球60%,每制造1台新能源汽车需消耗60公斤锂资源,国内锂资源需求占全球58%。
这种深度绑定的产业需求,绝非LME一纸禁令就能割裂的。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近期内部会议纪要显示,其对华铁矿石出口中,已有20%的客户明确要求使用人民币结算,若拒绝将面临订单流失风险;智利国家铜业公司也表示,正与中国企业协商人民币结算方案,以稳定对华出口份额。
短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能遭遇波折,但长期而言,脱离最大需求方的定价体系,LME自身的权威性终将受到冲击,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已发出预警,若LME持续失去中国市场参与者,其全球金属定价话语权可能从90%降至75%以下。
事实上,中国在全球金属定价领域的话语权已在逐步提升。
![]()
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为例,其上市的螺纹钢期货2024年交易量达12.3亿手,连续八年位居全球商品期货榜首,远超LME的3.8亿手。
更重要的是,其价格影响力已辐射至东南亚,泰国最大钢铁企业暹罗钢铁公开表示,在采购铁矿石时,已将沪期钢价格作为核心定价参考,较此前单一参照LME报价,采购成本波动幅度降低了30%。
马来西亚钢铁协会也证实,当地60%的中小钢企已采用“沪期钢价格+区域升贴水”模式进行交易。
这一变化表明,中国的“本土定价台”已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
当前需要做的,是将这种影响力从螺纹钢等成熟品种,延伸至镍、锡等新能源产业急需的战略金属领域。
![]()
上海期货交易所2025年工作计划显示,已启动镍期货国际化试点,允许境外交易者直接参与交易,目前已有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的12家机构完成开户,初期交易量占比达8%。
破局之路:不硬碰硬,但要稳扎稳打
面对LME的狙击,中国的破局之道在于“内外兼修”,而非被动应对。
对内而言,上海期货交易所需加快完善品种体系,除推进镍、锡期货国际化外,还计划于2026年上市锂期货,填补新能源金属定价空白。
已与香港交易所达成合作,2025年第四季度将推出“美元-人民币双柜台”模式,覆盖铁矿石、铜两个核心品种。
这一模式允许交易者在同一合约下自由切换美元与人民币报价,实现中东石油美元与人民币的无缝兑换,据测算,此举可将国际资本参与人民币期货的交易成本降低40%,预计年内将吸引超50亿美元境外资金入场。
![]()
还需强化期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动,目前已有120家国内钢企参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保险+期货”项目,通过套期保值锁定采购成本,2024年帮助企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超200亿元,进一步巩固了本土市场的定价基础。
在中老铁路沿线的矿产贸易中,数字人民币支付已覆盖老挝、泰国的5家矿产企业,交易规模达12亿元,较传统SWIFT支付节省了3天时间和1.2%的手续费。
这种基于实体贸易的支付创新,正在构建绕开传统SWIFT系统的独立通道,有效降低了人民币结算的外部依赖,提升了交易安全性与效率。
历史总是在相似的逻辑中演进。
二战结束后,已然衰落的英国曾强行推行英镑结算石油贸易,试图凭借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遏制美元崛起,最终却因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失去了对中东石油的影响力,英镑在全球石油贸易中的结算占比从70%暴跌至15%,反而为美元霸权扫清了障碍。
如今LME在美元势力授意下打压人民币,本质上仍是逆市场需求趋势的行为。
![]()
人民币定价权的提升,并非依靠金融博弈中的“喊话”,而是源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工业国的产业实力,当全球矿产商意识到“离开人民币就做不成生意”时,人民币的定价主导地位自然水到渠成。
从LME近期的交易数据来看,其暂停人民币合约后,铜期货交易量已下降12%,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期货境外持仓量却增长了15%,市场用脚投票的趋势已然显现。
这场博弈,中国或许会面临短期挑战,但产业需求的刚性、市场规律的支撑,早已注定了最终的结果,人民币在全球金属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提升,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独家丨《全球矿业发展报告2025》系列解读之二——全球主要矿产品贸易形势
信息来源:新京报——高达98%,中国不进口真的没办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