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马可欣
提及青海,人们的视线常常先落在青海湖的波光与门源的花海,而青海以西的广袤大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正以其特有的苍茫与瑰丽,重塑着远行者对高原的想象。这里不仅是“万山之祖”“千湖之地”,更是通往西藏、新疆的咽喉,一条G315国道,串联起无数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与人文故事。
从“天空之镜”到“火星秘境”
“不来茶卡盐湖,不知道什么叫‘天空之镜’。”来自四川的游客张先生看着倒映着蓝天白云的湖面,发出赞叹。作为海西州旅游的“金字招牌”,茶卡盐湖早已名声在外。
![]()
茶卡盐湖风景。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但海西的“家底”远不止于此。向西行进,深入柴达木盆地腹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令人震撼。G315国道U型公路,笔直伸向天际,成为自驾爱好者的天堂。位于大柴旦的翡翠湖,犹如散落在大地上的宝石,色彩纯净。
![]()
游人穿行在翡翠湖间。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茫崖市的俄博梁雅丹地貌群,则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之一。嶙峋的土丘、龟裂的土地,置身其中,仿佛登陆了外星球。冷湖的火星营地更是将这种体验推向极致,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火星”探险之旅。
“我们一直琢磨着,怎么让游客在海西待得更舒适。现在我们就把这些好地方规划成了一条条精品线路,让大家能留下来、慢下来、玩尽兴。”海西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玉芳介绍。
古道驼铃与多民族风情交融
海西的历史,是一部写在戈壁与绿洲上的民族交融史。这里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通道,昔日的驼铃声仿佛还在这片土地上回响。海子的诗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更是让德令哈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文艺与苍凉交织的独特气质。
在海西州都兰县的热水墓群,出土的丝绸、珠宝见证了吐谷浑王国昔日的繁华,揭示了这片土地作为中西文化交流枢纽的辉煌过往。
![]()
游客正在游览血渭草场的热水墓群。实习生 孟啟昇摄
今天,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依然保留着悠久的传统。那达慕大会上,赛马疾驰如电,弓弦响彻云霄;夜幕降临时,欢快的锅庄舞步与悠扬的牧歌交织升腾。一碗醇香的奶茶、一盘地道的手抓羊肉,这些鲜活的民俗瞬间,让游客得以贴近高原跳动的脉搏,感受其独特的人文魅力。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看风景,更要让他们了解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李玉芳表示,通过建设博物馆,保护历史遗迹,海西州正努力让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文旅发展的又一核心竞争力。
“文旅+”融合发展探索无限可能
随着海西的游客量不断增长,全面提升旅行体验已成为发展的关键所在。破题之道,在于交通先行。
格尔木与德令哈“空中走廊”的拓展,与地上奔腾不息的高速网络交织,共同构建起一张高效便捷的立体路网。与此同时,一批高标准的酒店、独具格调的民宿与野趣盎然的露营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夯实着“诗意栖居”的服务根基。
产业发展不止于传统观光。海西州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能。
![]()
察尔汗盐湖,戈壁滩上的绿宝石。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以“文旅+体育”为抓手,让无数体育爱好者在越野拉力赛等赛事中尽享驰骋乐趣;以“文旅+科普”为路径,依托独特地质资源打造的国家级地质公园、研学基地,持续吸引学生团体与科考爱好者前来探索;以“文旅+工业”为突破,跳出传统景区局限,利用察尔汗盐湖等巨型工业基地开发工业旅游项目,将现代工业的震撼之美生动呈现在游客面前……
一年2000万人次的到访,让海西这片土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人气”。从盐湖的倒影到雅丹的苍茫,从历史的回响到民族的欢歌,海西已然打开迎客之门,在开放与融合中,迎接属于她的高光时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