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近日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为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了系统化、精准化的政策框架。直面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不仅是教育治理的进步,更体现了整个社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规律的重新认知。
青少年是由未成年人转向成年人的阶段,是一个蜕变、转折和转型期,是自我辨识和认定的重要时期。走到学校门口却始终不愿踏进校门、考试前夕紧张晕倒、因为焦虑不断自伤、对周遭世界兴致索然、人际关系紧张……近年来,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以多种表现方式不断在我们身边出现,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成为压在家长心上的一块重石。
从世界范围来看,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全球病”,正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青少年学生群体,日益呈低龄化发展趋势。2025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报告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达15%—25%,为心理健康高风险群体。
青少年有着独特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复杂,有学业竞争加剧的客观压力,也有家庭教育失当、网络环境冲击等现实挑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施策,既要有政策的刚性约束,也要有教育理念的柔性浸润。
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首先要跳出“头痛医头”的局限,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教育生态,为青少年创造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宽松环境。压力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来源,“十条措施”从小切口入手,为孩子们给出了明确的减压措施。例如,针对考试焦虑这一“顽疾”,政策不仅要求严控作业总量、规范考试管理,更提出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等深层次改革。这种“源头减负+制度改革”的组合拳,直击升学竞争内卷化的症结,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保驾护航。
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还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治理全流程,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每天体育活动2小时”、“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竞赛、“课间15分钟”等措施,反映了“以健康促发展”的治理逻辑,有助于青少年增强心理调节能力,以孩子们的内生动力实现心理问题免疫。
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更需要形成全社会共识。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落实“十条措施”也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和努力。比如落实“配齐专职心理教师”,要解决编制、职称、待遇,让专业人做专业事;落实“每天体育活动2小时”,需要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协同,把场馆、师资、赛事体系下沉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净网护苗”,必须压实平台算法责任,对“贩卖焦虑”的内容实施“熔断”;落实“家庭教育指导”,社区家长学校不能停留在挂牌,而要真正给予家长教育指导,从源头上减少亲子冲突引发的心理危机。更重要的是,媒体、公众人物、网络平台要摒弃高分崇拜、名校滤镜,给普通孩子更多掌声与镜头,让社会评价尺度转向多元。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事关立德树人,事关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教师的一次倾听、家长的一句肯定、社区的一次家访、平台的一次算法优化、企业的一次公益资助……全社会都把“心理友好”刻进日常行为,我们就能为青少年筑起心理健康围栏,让每一个孩子的青春都能在阳光下自由舒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