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小时候,我们这里有坐大山,而在山顶上就有一个很大的水坑,里面的水常年不会干,还会有好几条小溪,这水坑里的水就源源不断的留下来!
![]()
当时的村民进山去干活了,如果渴了,就是直接在溪边用手舀水喝,非常的清凉,甘甜,可是如今这个水坑的水位严重下降,小溪也基本断流了,除非是下大雨,山上涨水了,这些水就从溪流中流下来!
曾几何时,许多乡村的小河潺潺流淌,滋养着两岸土地与生灵。而如今,不少河流渐渐瘦成细流,甚至彻底干涸,河床裸露、碎石遍布,成为一代人记忆中的遗憾。
这种河流断流、干涸的现象并非个例,而是在多地悄然发生,很多人都说现在的水位也下降了,好些水库干枯了,就连一些水井也没啥水了!这到底是咋回事?
![]()
气候变化是触发河流干涸的重要自然推手。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传统降水模式,许多地区降水时空分布愈发不均,雨季降水集中而短暂,旱季则持续干旱,河流缺乏稳定的雨水补给。
就拿我这里来说,过去夏季的雨水还是很多的,其他季节雨水也不少,可是现在经常在夏季一连几十天,个把月不下雨的,气温高,雨水少,地表的水分就会大量蒸发掉!如今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常出现持续的干旱天气,这肯定会导致地表水位的下降!
![]()
同时,气温升高加剧了地表蒸发,现在的夏季越来越长,夏天也越来越热,即便是流域内的洼地蓄水、河网蓄水,也会在烈日下快速消耗,让河流在枯水期面临“入不敷出”的困境。
对于那些流域面积较小、补给来源单一的中小河流来说,这种气候影响更为明显,一旦降水不足,便容易出现径流锐减甚至断流的情况。
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索取,是河流干涸的核心人为因素。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沿岸地区的用水需求持续攀升,农业灌溉大量抽取河水,工业生产与城市生活用水也不断挤占生态用水,导致河道内的水量被层层截留。
更隐蔽的是地下水超采问题,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本相互补给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系统失衡,河流不仅无法得到地下水的补充,反而会向地下渗漏,进一步加剧干涸。
![]()
此外,上游水库、闸坝的不合理调度,也可能截断自然径流,让下游河道陷入缺水困境。
除此以外,生态环境破坏削弱了河流的自我修复能力。植被是流域的“水源涵养器”,过去很大大山里都有河流,就是因为森林覆盖,树木茂盛!
但过度开垦、森林砍伐等行为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大打折扣,雨水难以渗透储存,更多以地表径流快速流失,无法为河流提供持续补给。
同时,水土流失加剧让河道淤积严重,河槽蓄水能力下降,即便有少量降水,也难以形成稳定径流,只能快速干涸或渗入地下。
而城市化进程中对原有水系的破坏,更直接阻断了河流的自然连通,让许多支流失去汇入主河的通道,逐渐枯竭。
最后,流域管理的失衡也让河流缺水问题雪上加霜。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的用水缺乏统筹规划,存在无序取水、浪费水资源的情况,未能形成“以丰补枯”的科学调度机制。
部分地区只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忽视了生态用水的保障,导致河流生态流量不足,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久而久之便难以维持基本径流,最终走向断流。
河流的断流与干涸,不仅意味着生态系统的受损,更会影响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与生物多样性。
值得欣慰的是,母亲河复苏行动等治理举措已取得成效,许多断流多年的河流通过生态补水、地下水超采治理等方式重现碧波。
理解河流干涸的深层原因,正是为了更好地守护水资源——只有兼顾自然规律与人类需求,科学规划用水、保护生态环境、完善流域管理,才能让更多河流恢复生命活力,让清流永续流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