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不会结盟,拉夫罗夫一锤定音,不到24小时,中方派人赴莫斯科。那么,为何拉夫罗夫要强调中俄“非联盟”关系?而中方迅速派人赴莫斯科,又释放了怎样的战略信号?
当地时间11月13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时表示,中俄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联盟,而是一种更高效、更先进的互动模式。他强调这种合作不针对第三国,也不存在“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而是基于互信与尊重的平等伙伴关系。这番表态看似简单,却是一锤定音,不仅回应了西方长期炒作的所谓“中俄结盟论”,更为未来中俄关系定下了基调。
![]()
就在拉夫罗夫表态后不到24小时,中方高层应俄罗斯方面邀请,将于11月17日至18日赴莫斯科出席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时间上的紧密衔接,让外界迅速意识到这并非巧合。这是一场有节奏的外交回应。如果把时间线再往前推,11月3日至4日,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刚刚来华出席中俄总理第30次定期会晤。双方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强调要深化能源、数字经济、农业等领域的协作。
也就是说从11月初到中旬,中俄之间的互动是循序渐进的。这种外交节奏的背后,是一种成熟大国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是对“新冷战思维”的共同拒绝。在西方舆论看来,中俄“不结盟”似乎意味着“关系有限”,但在北京与莫斯科的话语中,它恰恰是一种稳定而理性的关系模式。
结盟意味着相互捆绑,一方的敌人变成另一方的敌人,而中俄都深知这样的安排,只会让两国被迫卷入他国冲突。拉夫罗夫说得很直白:“中俄关系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军事集团。”这句话其实是在回答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中俄合作的目标,是在塑造一种新的国际关系范式。
![]()
事实上,中俄“不结盟”的原则早已写入法律与条约之中。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规定:两国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这一条款奠定了中俄关系的基本性质,也成为两国二十多年来战略合作的根基。
2021年条约签署二十周年时,双方又联合重申:中俄关系超越冷战时期的结盟模式,追求的是独立、平等、互不干涉的伙伴关系。这意味着无论外界如何炒作“中俄军事同盟”,它都不可能成为现实。不是因为中俄缺乏互信,而是因为这种模式不符合两国发展利益。
从中国的角度看,“不结盟”是外交的基本原则。它不仅代表独立自主的立场,也体现出对全球格局变化的深刻判断。冷战时期的结盟让世界陷入阵营对立,而在今天的多极化时代,结盟反而意味着被动。
![]()
中国要的是广交朋友,而不是选边站队。要的是开放合作,而不是集团对抗。从俄罗斯的角度看,拉夫罗夫提到的那句“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其实反映了莫斯科对结盟模式的警惕。如今的俄罗斯宁愿以自主防卫和战略协作来维系平衡,也不愿被某个联盟绑架。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中俄关系的价值,正是“不结盟”所带来的灵活性与独立性。两国可以在能源、科技、经贸等领域深度合作,也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各自发声、保持战略独立。比如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坚持“劝和促谈”不站队、不火上浇油。但如果中俄真的结盟,中国就难以在国际社会中保持调停者的身份,也会失去“中间力量”的外交空间。
![]()
总的来看,拉夫罗夫的一锤定音,是对外界疑虑的回应,而中方随后的行动,则是对“战略定力”的最好诠释。如今中俄的合作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不是集团对抗的产物,而是两大国在动荡世界中寻求平衡、共赢与自主的结果。不结盟不等于不合作。相反这是一种更成熟的合作,彼此尊重不设前提,以共同利益为纽带。这就是中俄关系的真正底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