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11年,临走时村民叫女老师交36万费用,她:等的就是这一天!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苏老师,这账单你看看,11年了,该算算账了。"

赵大根举着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数字。

"36万,一分不能少。"

村民们围在破旧的院子里,个个面色不善。

苏晓菲站在门口,手里拿着行李箱,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

她没有慌乱,反而笑了...

01

2013年秋天,苏晓菲提着一个旧皮箱来到石桥村。



村口的大槐树下,几个村民正在聊天。看见这个穿着朴素的年轻女人,他们停下了话头。

"是新来的老师吧?"孟二嫂眯着眼睛打量。

"城里人,看这细皮嫩肉的,能在咱村待多久?"另一个村民摇头。

苏晓菲拖着箱子走过他们身边,没有搭话。村长赵大根迎了上来,脸上挂着公式化的笑容。

"苏老师,欢迎欢迎。"他伸出手,"我是村长赵大根。"

"赵村长好。"苏晓菲和他握手。

"学校就在前面,我带你去看看住的地方。"

石桥村小学只有三间教室,都是砖瓦房。旁边有一排平房,其中一间就是苏晓菲的宿舍。

推开门,里面简陋得像个仓库。一张床,一张桌子,墙皮剥落,窗户还少了几块玻璃。

"条件是差了点,"赵大根有些尴尬,"不过你年轻,能适应。"

苏晓菲放下箱子,"没关系,我不挑。"

"那行,今天先安顿,明天就可以上课了。"

赵大根走后,苏晓菲开始收拾房间。她从箱子里拿出被褥、衣服,动作利索。最后拿出一个笔记本,在第一页写下:2013年9月15日,到达石桥村。

第二天,她就开始了支教生活。

村里的孩子们对这个新老师很好奇。上课时,他们偷偷观察她的一举一动。

"老师,你是城里来的吗?"下课后,一个小男孩问。

"算是吧。"苏晓菲整理着教案。

"那你为什么要来我们村?"

苏晓菲停下手中的动作,看着孩子们围过来的脸。"因为这里需要老师。"

村民们对她的态度很微妙。表面上客气,私下里却在议论。

"这女的能坚持多久?"

"我看悬,城里人吃不了苦。"

"等着看吧,过不了冬天就得跑。"

第一个月很快过去了。苏晓菲刚适应村里的生活,村会计胡志刚就来找她了。

胡志刚是个四十出头的男人,长得精瘦,眼睛很小。他是赵大根的侄子,在村里负责财务工作。

"苏老师,住宿费该交了。"胡志刚拿着收据本敲门。

"多少钱?"苏晓菲放下手中的课本。

"一个月200。"

苏晓菲从钱包里数出钱递给他。胡志刚写了收据,撕下来给她。

"水电费也该交了,一个月150。"

苏晓菲又拿出150块钱。

"垃圾处理费50,公摊费用100。"

"公摊费用是什么?"苏晓菲问。

"就是村里的公共设施维护费,大家都要交的。"胡志刚解释。

苏晓菲没有多问,把钱交了。胡志刚给她开了收据,然后离开了。

苏晓菲把收据仔细地收好,放进一个文件袋里。这是她的习惯,任何收据都要保存好。

冬天很快就来了。石桥村的冬天格外冷,宿舍里没有暖气,苏晓菲只能生煤炉取暖。

第一次生炉子,她差点被烟熏死。邻居大婶看不下去了,过来帮她把烟筒安好。

"城里丫头,没生过炉子吧?"大婶笑着说。

"没有,谢谢大婶。"苏晓菲有些不好意思。

"以后有不懂的就问,都是邻居。"

从那以后,苏晓菲和这位大婶关系不错。大婶姓王,丈夫早年去世,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

有天晚上,煤炉熄了火,屋里冷得像冰窖。苏晓菲蜷缩在被子里,听着外面的风声,想起了城里温暖的家。

第二天上课,孩子们看见她嘴唇发紫,都很担心。



"老师,你冷吗?"

"不冷。"苏晓菲笑着说,"我们开始上课吧。"

月底,胡志刚又来了。

"苏老师,这个月的费用。"他照例拿着收据本。

"住宿费200,水电费150,垃圾处理费50,公摊费100。"他一项项地说,"还有取暖费100。"

"取暖费?"

"冬天生炉子,煤炭费啊。"

苏晓菲拿出600块钱给他。胡志刚写了收据,收据上写得很详细:住宿费200元,水电费150元,垃圾处理费50元,公摊费100元,取暖费100元。

苏晓菲把收据收好,在笔记本上记录:2013年10月,交费600元。

02

春天来了,苏晓菲没有离开。

村民们有些意外,但嘴上还是不饶人。

"还以为她过不了冬天呢。"

"别高兴太早,说不定夏天就走了。"

孟二嫂最爱说风凉话。她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平时爱打听各家的事情。

"这女的也真是的,一个人住那么大的房子。"她对来买东西的村民说。

"是啊,学校的房子,也不知道交不交钱。"另一个村民附和。

"肯定不交,她一个支教的,哪有钱交房租。"

"那不是占便宜吗?"

这样的议论传到了苏晓菲耳朵里,但她没有解释。每个月,胡志刚来收费用时,她都会认真地把钱交给他,收好收据。

夏天到了,取暖费没有了,但是多了空调费。

"苏老师,这个月多了空调费150。"胡志刚说。

"我没有空调啊。"苏晓菲奇怪。

"公摊的,学校教室里装了空调,大家一起分摊费用。"

苏晓菲没有多问,交了钱。

日子一天天过去,苏晓菲在村里待了一年。

她的教学成绩不错,村里的孩子们都很喜欢她。有些原本不愿意上学的孩子,也开始主动来教室。

"苏老师教得好,"村民们开始改口,"我家孩子现在数学能考90分。"

"是啊,以前的老师可没这水平。"

赞扬声多了,但背后的议论声也没断过。

"她住学校不交房租,占了多大便宜。"

"还有水电费,都是村里出的。"

"这女的精明着呢,表面上清高,其实占便宜。"

苏晓菲听到过这些话,心里有些委屈,但她从不解释。

2014年冬天,村里下了大雪。学校的屋顶被压塌了一角,需要修缮。

赵大根组织村民集资修屋顶。

"苏老师,修屋顶的事你也出一份吧。"他来到苏晓菲的宿舍。

"应该出多少?"

"一户500。"

苏晓菲拿出500块钱给他。赵大根写了收据,然后说:"苏老师,你在我们村也一年多了,大家都挺认可你的。"

"谢谢大家的支持。"

"不过有些村民有意见,说你住学校不交钱,有点不合适。"

苏晓菲愣了一下,"我每个月都交住宿费啊。"

"交给谁了?"

"胡会计啊,他每个月都来收。"

赵大根脸色微变,"哦,那可能是我搞错了。"

"是的,我有收据,每个月都交钱。"

"那就好,那就好。"赵大根笑着离开了。

这件事很快就过去了,苏晓菲也没有多想。但她开始更加仔细地保存每一张收据。

2015年,苏晓菲在村里待了两年。

村民们对她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了,她成了村里的一部分,但永远是外来的那一部分。

"她一个外地人,在我们村住了这么久,也该意思意思。"孟二嫂在小卖部里对顾客说。

"是啊,房租水电都不交,这不是占便宜是什么?"

"人家城里人精明,知道怎么省钱。"

胡志刚还是每个月来收费用,数额也在增加。

"苏老师,现在住宿费涨到250了。"

"为什么涨?"

"物价上涨嘛,你也理解。"

苏晓菲拿出250块钱给他。

"水电费也涨了,现在180。"

"垃圾处理费70,公摊费150。"

每个月的开支越来越多,但苏晓菲的工资却没有涨多少。她开始节衣缩食,很少买新衣服,一日三餐也很简单。

但她从不拖欠任何费用,每次胡志刚来收钱,她都会按时交付,收好收据。

王大婶有时候会劝她:"苏老师,你一个姑娘家,别太省了。"

"没关系,我够用。"苏晓菲笑着说。

"你这样下去,什么时候能攒钱结婚啊?"

苏晓菲没有回答。她把大部分收入都交了各种费用,确实没剩多少钱。

03

2016年,村里要修路,需要集资。

"修路是好事,"村民们都很支持,"路修好了,进城就方便了。"

赵大根挨家挨户去收钱。

"苏老师,修路的事你也出一份吧。"

"应该出多少?"

"一户500。"

苏晓菲拿出500块钱给他。赵大根写了收据。



修路工程持续了三个月,苏晓菲每天看着工人们忙碌,心里也很高兴。路修好了,她进城买东西就方便了。

工程结束后,村里又提出要搞绿化。

"绿化也是好事,"赵大根说,"环境好了,大家住着舒服。"

又是一轮集资,苏晓菲又出了300块钱。

这一年,除了正常的住宿费、水电费,她还交了修路费、绿化费、环卫费、路灯费等等。

到了年底,她算了一下,这一年光各种费用就交了8000多块钱,几乎是她工资的一半。

但她还是认真地把每张收据保存好,在笔记本上详细记录。

时间过得很快,苏晓菲在石桥村已经待了四年。

2017年,村里的议论声更多了。

"她一个外地人,在我们村住了四年,房租一分没交。"

"水电费也没交过,都是村里补贴。"

"这样下去不行,得让她交钱。"

这些话传到了苏晓菲耳朵里,她有些困惑。自己明明每个月都交钱,为什么村民们都说她没交?

她去找胡志刚问清楚。

"胡会计,村民们说我没交住宿费,这是怎么回事?"

胡志刚有些慌张,"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吧,你交的钱我都收了。"

"那你有没有告诉大家?"

"这个...我忘了说了。"

"下次记得跟大家解释一下。"

"好的,好的。"

但是,胡志刚并没有向村民们解释。议论声还在继续。

"苏老师住学校,一分钱不交,这不合适。"

"是啊,我们自己家都要交各种费用,她凭什么免费?"

"得找村长说说这事。"

苏晓菲听到这些议论,心里很不舒服。她明明每个月都交钱,为什么村民们不知道?

她决定主动去找赵大根说明情况。

"赵村长,村民们说我没交住宿费,这个误会得澄清一下。"

"你交了吗?"赵大根问。

"当然交了,每个月都交,有收据。"

"那就好,可能是大家不知道。"

"能不能在村民大会上说一下?"

"这个...没必要吧,大家知道就行了。"

赵大根没有在村民大会上澄清这件事。议论声依然存在。

2018年,苏晓菲在村里待了五年。

这一年,胡志刚收费的项目更多了。

"苏老师,现在住宿费涨到300了。"

"水电费220,垃圾处理费80,公摊费200。"

"还有新增的网络费100,安保费80。"

每个月的费用接近1000块钱,占了苏晓菲工资的大半。

"网络费是什么?"苏晓菲问。

"村里拉了宽带,大家分摊费用。"

"安保费呢?"

"请了保安,晚上巡逻。"

苏晓菲没有见过什么保安,但还是交了钱。

这一年年底,她算了一下账,各种费用交了1万2千多块钱。除去生活费,她几乎没有积蓄。

但她还是坚持记录每一笔开支,保存每一张收据。

村民们的议论声越来越大。

"苏老师住了五年,一分房租没交,这不公平。"

"我们交物业费,她不交;我们交卫生费,她也不交。"

"得找她算账。"

有些村民开始直接找苏晓菲。

"苏老师,你住学校这么久,是不是应该交点房租?"

"我每个月都交住宿费啊。"苏晓菲解释。

"交给谁了?"

"胡会计。"

"他收了多少?"

"一个月300。"

村民摇头:"不对,我问过胡会计,他说没收过你的钱。"

苏晓菲愣了,"怎么可能?我有收据。"

"那你拿出来看看。"

苏晓菲回屋拿收据,但那个村民已经走了。

2019年,苏晓菲开始怀疑什么。

胡志刚收费的频率越来越高,有时候一个月来两次。

"苏老师,上次忘了收维修费。"

"什么维修费?"

"学校屋顶漏水,修理费大家分摊。"

"多少钱?"

"200。"

苏晓菲交了钱。过了几天,胡志刚又来了。

"苏老师,还有清洁费没收。"

"什么清洁费?"

"请人打扫学校,费用大家分摊。"

"上个月不是交了卫生费吗?"

"那个是垃圾处理费,这个是清洁费,不一样。"

苏晓菲觉得有些不对劲,但还是交了钱。

这一年,她交的费用超过了1万5千块钱。

村民们的议论声更大了。

"苏老师占了多大便宜,一分钱不交。"

"是啊,电费水费房租费,全都免了。"

"她一个外地人,在我们村白住了六年。"

苏晓菲听到这些话,心里很委屈。她明明交了这么多钱,为什么村民们都不知道?

她决定找胡志刚好好谈谈。

"胡会计,我交的费用,你有没有告诉村民们?"

"这个...没必要吧,你交给我就行了。"

"但是村民们都说我没交钱。"

"他们不懂,别理他们。"

"能不能公开说明一下?"

"这个不太合适,费用是内部事务。"

胡志刚拒绝了苏晓菲的要求。

04

2020年,疫情来了。学校停课,苏晓菲也没有回城,而是留在了村里。

这让一些村民更加不满。



"她为什么不回城?是不是舍不得这免费的房子?"

"肯定是的,城里房租多贵,她这住得多舒服。"

"这女的心眼挺多,知道占便宜。"

疫情期间,胡志刚还是定期来收费。

"苏老师,疫情期间也要交费。"

"什么费用?"

"防疫费,消毒费,口罩费。"

"一共多少?"

"500。"

苏晓菲交了钱。她发现,无论什么情况,总有新的费用要交。

这一年年底,她交的费用达到了1万8千块钱。

她开始认真地研究每张收据,发现有些费用的名目很奇怪。

"网络维护费"、"设备折旧费"、"管理服务费",这些都是什么?

她去问胡志刚。

"这些费用是什么意思?"

"都是必要的费用,你住在这里,就要承担。"

"但是这些费用合理吗?"

"当然合理,都是按标准收的。"

苏晓菲没有再问,但心里开始有了怀疑。

2021年,苏晓菲在村里待了八年。

她发现村民们对她的态度越来越冷淡。

"苏老师,你什么时候回城啊?"有人直接问她。

"还没有确定。"

"在我们村待了这么久,也该回去了吧?"

"我觉得村里还需要我。"

"需要你?你一个外地人,能比本地人更了解我们?"

这样的对话越来越多。苏晓菲感受到了明显的排斥。

胡志刚的收费项目也越来越多。

"苏老师,现在住宿费涨到400了。"

"为什么又涨?"

"成本上升,房屋维护费用增加。"

"水电费250,垃圾处理费100,公摊费300。"

"还有新增的停车费80,虽然你没有车,但是占用了停车位。"

苏晓菲哭笑不得,"我没有车,为什么要交停车费?"

"这是统一标准,每户都要交。"

她开始怀疑这些费用的合理性,但还是交了钱。

2022年,苏晓菲开始偷偷调查这件事。

她发现,其他老师住在学校,每个月只交100块钱的水电费,没有别的费用。

"为什么我要交这么多?"

"你住的房子大,用的东西多。"

"可是房子是学校分配的,我没有选择权。"

"那也是你在用。"

苏晓菲开始保留每次谈话的录音。她买了一个小录音设备,每次胡志刚来收费时,她都会偷偷录音。

这一年,她交的费用超过了2万块钱。

她开始制作详细的费用清单,记录每一项收费的时间、金额、收费人。

同时,她也开始观察村里的财务状况。她发现,村委会的账目很混乱,很多收支没有明确记录。

2023年,村里来了新的支教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小伙子。

村民们对他的态度明显比对苏晓菲好得多。

"年轻人有活力,教学方法新。"

"男老师管孩子更有办法。"

"苏老师也该歇歇了,十年了,够辛苦的。"

苏晓菲听出了言外之意。她开始考虑离开的事情。

但在离开之前,她想弄清楚这十年来费用的问题。

她开始更加仔细地收集证据。每次和胡志刚的谈话,她都会录音。每张收据,她都会复印保存。每笔银行转账,她都会截图记录。

她甚至安装了一个定向录音设备,可以隔着墙录到房间里的谈话。

她预感到,总有一天这些证据会派上用场。

2024年春天,苏晓菲做出了离开的决定。

十一年了,她从28岁到了39岁,青春都奉献给了这个小山村。现在,她想回到城里,重新开始生活。

她找到赵大根,递交了辞职报告。

"苏老师,你要走?"赵大根有些意外。

"是的,我想回城里发展。"

"那也好,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打算。"赵大根看了看辞职报告,"什么时候走?"

"下个月吧,把这学期的课上完。"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村民们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些人表示理解:"十一年了,该回去了。"

但更多的人开始打别的主意。

孟二嫂在小卖部里对顾客说:"她这一走,十一年的房租水电费一分钱都没交,这不合适吧?"

"是啊,咱们村也不是慈善机构。"

"得让她把账算清楚再走。"

这话很快传到了赵大根耳朵里。他找到胡志刚商量。

"苏老师要走了,村民们有意见,说她住了十一年没交钱。"

胡志刚心里一紧,"大伯,她每个月都交钱啊。"

"交给谁了?"

"交给我了。"

"那钱呢?"

胡志刚支支吾吾,"我...我用了。"

"你怎么能动这个钱?"

"村里经费紧张,我想着反正她也没多少开支,就先挪用了。本来想等有钱了再补上,没想到她要走了。"

赵大根脸色变了,"现在怎么办?村民们都知道她没交钱,要是知道你把钱用了,你我都得完蛋。"

"要不...要不我们就说她确实没交过钱?"

"她不是有收据吗?"

"我们可以说收据是假的。"

两人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装作不知道苏晓菲交过钱的事。

"她反正要走了,也不会有人相信她。"胡志刚说。

"就说她这十一年都是免费住的,现在要走了,得把账算清楚。"赵大根点头。

于是,他们开始计算苏晓菲十一年来的"欠费"。

住宿费按每月500计算,十一年就是6万6千。

水电费按每月300计算,十一年是3万9千6。

取暖费按每月200计算,十一年是2万6千4。

垃圾处理费按每月80计算,十一年是1万多。

公摊费用按每月200计算,十一年是2万6千4。

还有各种杂费:网络费、安保费、停车费、维修费、清洁费、防疫费、管理费...

最终的数字是36万。

05

第二天一早,赵大根带着几个村民来到了她的宿舍。



孟二嫂、胡志刚,还有几个村民代表,都来了。

"苏老师,有件事得和你说说。"赵大根手里拿着一张纸。

"什么事?"苏晓菲停下手中的活。

"你在我们村住了十一年,这期间的费用一直没有结算。"

苏晓菲皱眉,"什么费用?"

"住宿费、水电费、取暖费,这些你都没交过。"孟二嫂抢着说,"一住就是十一年,这不合适吧?"

"我每个月都交钱啊。"苏晓菲看向胡志刚,"你不是每个月都来收吗?"

胡志刚低着头,"我...我没收过你的钱。"

"你胡说!"苏晓菲急了,"每个月你都给我开收据!"

"什么收据?你拿出来看看。"孟二嫂冷笑。

苏晓菲转身要去拿收据,但赵大根拦住了她。

"苏老师,别闹了。十一年来,你住在我们村,吃的用的都是我们村提供的,一分钱都没交过。现在要走了,总得把账算清楚吧?"

"我交过钱!我有收据!"苏晓菲声音有些颤抖。

"那你拿出来看看。"

苏晓菲想要进屋拿收据,但几个村民堵住了门口。

"苏老师,咱们先把话说清楚。"赵大根举起手中的纸,"这是我们算出来的账单,十一年来的所有费用,总共36万元。"

"36万?"苏晓菲倒吸一口凉气。

"住宿费一个月500,十一年就是6万6。水电费一个月300,十一年是3万9千6。取暖费一个月200,十一年是2万6千4..."

赵大根念着账单,其他村民在一旁点头。

"还有垃圾处理费、公摊费用、道路维护费、网络费、安保费、停车费、管理费..."

"你们这是敲诈!"苏晓菲气得浑身发抖。

"什么敲诈?这都是你应该交的费用。"孟二嫂理直气壮,"你一个外地人,在我们村白住了十一年,现在要走了,想一走了之?没那么容易!"

其他村民也纷纷发声:

"就是,凭什么让我们村民承担你的费用?"

"这钱必须交,一分都不能少!"

"不交钱就别想走!"

苏晓菲被围在中间,看着这些曾经熟悉的面孔,此刻都变得陌生而可怕。

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慢慢抬起头。

面对村民们的无理要求和咄咄逼人的态度,苏晓菲没有慌乱,反而露出了一丝久违的微笑,平静地说道:"等的就是这一天!"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