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11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莫让“表演式忙碌”绊住实干脚步》一文,在舆论场引发强烈共鸣。这声对“表演式忙碌”的厉声断喝,究竟戳痛了谁的私心,打肿了谁的脸面?答案早已写在那些华而不实的“表演现场”,刻在群众心中那杆公平秤上。
![]()
戳痛的,是投机取巧者的“表演心”。这些“职场戏精”深谙“虚功好做,实事难成”的歪理,把办公室当戏台,将工作当剧本。朋友圈里深夜加班的灯光亮得刺眼,实际却是“磨洋工”的敷衍;“造景式调研”中与群众手拉手的温情脉脉,转身便成奔赴下一个“打卡点”的匆匆步履;一厚摞言之无物的汇报材料、炫酷夺目的PPT,不过是“穿靴戴帽”的自我贴金。他们信奉“看不见的实干不如看得见的表演”,把心思花在“让领导看见”上,而非“让群众满意”中,用“高速空转”的无效内耗,空耗行政资源,消磨实干者的热情。这声批评戳破了他们自欺欺人的伪装,让那些靠“伪敬业”博眼球、谋私利的幻想彻底破灭——群众要的是解决问题的“里子”,不是光鲜亮丽的“面子”;组织选的是真抓实干的“闯将”,不是弄虚作假的“戏精”。
打肿的,是纵容虚浮者的“评委脸”。没有“爱看表演”的观众,就不会有“卖力演出”的演员。部分上级考察调研满足于走“经典路线”、看“门面盆景”,把厚重材料当政绩、把在岗时长当敬业,无形中传递出“重痕迹轻实绩”的错误信号。个别地方考核评价机制跑偏,对“可视指标”趋之若鹜,对默默耕耘的“老黄牛”视而不见,让“干得好不如说得好”成为潜规则。民间调侃的“领导没走我不走”,本质上就是这种畸形导向催生的怪象。当考察变成“走过场”,当考核沦为“看表面”,形式主义自然有了滋生的土壤。这记响亮的耳光,打在那些尸位素餐、脱离实际的“评委”脸上,警示他们:考核的指挥棒一旦偏离实效,就会沦为形式主义的“助推器”,让实干者寒心,让投机者得利。
![]()
更敲响了政绩观错位者的“警钟”。“表演式忙碌”的病根,在于部分人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初心,扭曲为“向上邀功、为己谋利”的私心。他们热衷于搞短期见效的“显绩”,对关乎长远的“潜绩”不屑一顾;沉迷于打造“视觉政绩”,对群众的“急难愁盼”视而不见。“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这既是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更是对政绩观的校准。那些把调研当摆拍、把落实当表演的干部,忘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绩该由人民评判。成绩单拉得再长、功劳簿摞得再厚,群众不满意、不认可,终究是镜花水月。这声批评打醒了那些沉睡的政绩观,让他们明白:新时代的政绩,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漂亮数据,而是刻在群众心坎上的民生福祉;不是镜头前的光鲜亮相,而是改革发展战场上的攻坚克难。
纠治“表演式忙碌”,既要破“表演心态”,更要立“实干导向”。思想上要拧紧“总开关”,引导干部多问问自己为群众解决了多少难题,少盘算如何在领导面前“抢镜出彩”;机制上要校准“指挥棒”,让工作实绩和群众口碑成为考核硬指标,让“老黄牛”式干部脱颖而出,让“表演者”无处遁形。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让求真务实蔚然成风。
开不完的会,加不完的班,成绩在哪里?《人民日报》的“表演式忙碌”这声断喝,既是对形式主义的坚决宣战,更是对实干精神的深情呼唤。当每一份忙碌都脚踏实地,每一项工作都追求实效,我们方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与人民检验的过硬实绩。历史从不辜负真正的实干者,而那些依靠表演堆砌的“政绩泡沫”,终将在时代的浪潮中消散于无形。

☆ 本文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一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