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一摇”怎么就成了甩不掉的广告暗器?
地铁闸机前,乘客刚把手机屏幕转向扫码口,页面“咻”地跳进了淘宝“双11”会场;关掉,再一转,又跳回去。后面的人越排越长,前面的人像被施了定身咒。短短几秒,通勤秩序碎了一地。
类似场景,每天都在上演。微博、闲鱼、爱奇艺、百度……几乎主流 App 的开屏页都藏着这位“幽灵”。用户吐槽归吐槽,它依旧春风吹又生。
一、人人喊打,为何仍铺天盖地?
1. 钱太好赚
开屏广告单日报价动辄百万,旺季三个月就能净赚“一个小目标”。违法成本却低得可怜:查到了,最多罚个不痛不痒的款;查不到,就继续躺赚。
2. 取证难、维权难
广告触发靠的是陀螺仪、加速度计,厂商把灵敏度调到“呼吸都能摇”的程度,却告诉用户“这是你自己晃的”。是不是误触,全靠一张嘴。
3. 标准有了,牙齿没长齐
2022 年起,信通院、工信部、网信办接连发文:关闭按钮要明显、禁止诱导摇一摇、加速度不小于 15 m/s²、转角不少于 35°、持续时间不少于 3 秒。
然而红星新闻 11 月实测 25 款常用 App,微博、爱奇艺等仍“说摇就摇”。规矩摆在那儿,没人咬人。
![]()
二、用户能做什么?
1. 安卓:把传感器“上锁”
ColorOS、MIUI、OriginOS 等国产系统已支持“禁用设备动作与方向权限”,可一键掐断摇一摇的“神经”。部分系统还能设成“开屏 3 秒内禁止调用”,既挡广告,又不影响横屏视频。
2. iOS:暂时只能“曲线救国”
关蜂窝、关跳转、关背景 App 刷新,效果有限,还得等苹果下放更细的传感器权限。
3. 终极方案——用脚投票
非刚需 App 直接卸载;社交、支付等“绕不开”的,集中去应用商店打 1 星并附截图。评分跌、舆情炸,厂商才会真疼。
三、想根治,还得三方一起“摇”
1. 监管:罚到肉疼
把“小额罚款”改成“日营业额百分比”,连续违规直接下架、停新装、停更新,让算法立刻“冷静”。
2. 平台:把“关闭”做显眼
开关别藏在三级菜单,跟“青少年模式”一样,首次启动就弹窗询问;默认关闭,想开得自己勾。
3. 厂商:把技术用在体验上
与其研究 0.1 秒误触,不如把同一份灵敏度拿去优化卡顿、降功耗。用户感知得到的好,才是真的“黑科技”。
当罚款大于收益、当关闭比触发方便、当好体验能换来好口碑,摇一摇广告才会从“牛皮癣”变成历史脚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