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依托独特自然与人文资源,以艺术为笔、创新为墨,获得了国际写生联盟(IFS)的“五星级国际认证”,更探索出了“山水——写生——消费——产业”全链条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古村蝶变:“沉睡资源”激活“活化样板”
写生基地覆盖4个乡镇、21个写生村落、200多个写生点,规划泽城、桐峪、老井三大片区。这里太行风光绝美、古村风貌完好,但过去因人口外流、产业单一,资源长期“沉睡”。2021年,左权县启动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建设,秉持“修旧如旧”理念,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改造中,摒弃水泥白墙,采用传统稻草泥墙面,修复青石板路,保留村落原始风貌。同时,配套建设王沂东美术馆等13个专业展馆,引入国际艺术资源。精准契合艺术院校需求,真实且具历史感的场景成为绝佳写生素材,自2022年9月开营至今,基地接待超45万人次,包括200多个写生、研学团,450多个考察团。此外,基地指挥中心引入无人机配送系统,解决写生点分散的后勤难题,提升写生活动效率。
二、业态升级:“单一写生”构建“融合生态”
写生基地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构建“艺术生活社区”。在泽城村,老树咖啡店成为独特风景,“机器人店员”为游客和学生在400多年老树下奉上咖啡,旺季日销上百杯。村民赵伟红实现“家门口就业”,月收入2500多元。目前,超40名村民在基地稳定就业,从事导览员等工作。写生基地还带动村民闲置房屋改造、特色餐饮和农产品销售。村民张彦芳经营烧烤店和超市,生意火爆。同时,写生用品店、文创商店等新业态涌现,服务产业链完善。光之远漫递馆文创店开发的太行山题材文创产品热销。
三、文化传承:“艺术赋能”迈向“文化铸魂”
艺术赋能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促进文化传承与传播。在桐峪片区,太行文学馆与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相邻,成为红色研学重要一站。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学生测绘革命旧建筑,沉浸式体验加深红色记忆。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泽城村村民赵爱梅主动收拾庭院、参加民宿经营培训。基地吸引本土青年返乡,90后范杰超毕业后投身基地建设,成为研学负责人。写生基地通过研学课程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将军虎”布艺等非遗项目变成文化实践,让学生亲手触摸、亲身参与。非遗传承人王丽霞认为,这种方式能在学生心中种下传统文化的种子。
目前,三大片区已形成特色互补的发展格局。左权文旅示范区未来将深化“艺术引领、文旅融合、产业延伸”模式,拓展“写生 +”模式。“写生+农业”,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项目;“写生+康养”,打造康养度假基地;“写生+科技”,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丰富写生体验。通过拓展“写生+”模式,让更多村庄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开花。
来源:左权文旅示范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