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诗词
编辑/2025年11月14日
![]()
皮日休,晚唐诗坛的“孤愤之笔”,生于寒庶却心忧社稷,承白居易新乐府“为事而作”之精髓,以诗为镜,照见唐末乱世的疮痍与沉疴。其《正乐府十篇》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不朽篇章,字字泣血,道尽农民起义前夜的社会危机。今撷取其中《路臣恨》《农父谣》《惜义鸟》三篇,直陈民生之苦,暗喻世道之浊,三篇互为表里,既藏对底层的深切悲悯,更含对时弊的利刃般批判。
![]()
一、《路臣恨》
原文
路臣何方来,去马真如龙。
行骄不动尘,满辔金珑璁。
有人自天来,将避荆棘丛。
狞呼不觉止,推下苍黄中。
十夫掣鞭策,御之如惊鸿。
日行六七邮,瞥若鹰无踪。
路臣慎勿愬,愬则刑尔躬。
军期方似雨,天命正如风。
七雄战争时,宾旅犹自通。
如何太平世,动步却途穷。
讲解
起笔以“去马如龙”“金珑璁”绘就权贵出行的奢华仪仗,与后文“避荆棘丛”的路人形成强烈对比,一奢一困,阶级鸿沟瞬间凸显。
“狞呼”“推下”“掣鞭策”三个极具画面感的动词,直白揭露权贵扈从的残暴,而“慎勿愬”三字,道尽小民申诉无门、动辄获罪的生存绝境。
末句以战国乱世“宾旅犹通”反衬晚唐“太平世”的行路艰难,“动步却途穷”的诘问,既是对个体遭遇的愤懑,更是对虚伪治世的无情鞭挞。
![]()
二、《农父谣》
原文
农父冤辛苦,向我述其情。
难将一人农,可备十人征。
如何江淮粟,挽漕输咸京。
黄河水如电,一半沈与倾。
均输利其事,职司安敢评。
三川岂不农,三辅岂不耕。
奚不车其粟,用以供天兵。
美哉农父言,何计达王程。
讲解
“一人农,备十人征”十字千钧,道尽赋税徭役之重,农夫终年劳作,却要供养大批不事生产的兵吏,开篇便奠定沉郁悲愤的基调。
“黄河水如电,一半沈与倾”既写实漕运艰险,更暗讽官府不顾粮食损耗,强行搜刮江淮之粟运往京城的暴政,字字含痛。
农父“奚不车其粟”的质问,直击制度弊端——三川、三辅本是产粮区,却偏要劳民伤财转运江淮粮食,而“何计达王程”的慨叹,道尽底层呼声无法上达天听的绝望。
![]()
三、《惜义鸟》
原文
商颜多义鸟,义鸟实可嗟。
危巢末累累,隐在栲木花。
他巢若有雏,乳之如一家。
他巢若遭捕,投之同一罗。
商人每秋贡,所贵复如何。
饱以稻粱滋,饰以组绣华。
惜哉仁义禽,委戏于宫娥。
吾闻凤之贵,仁义亦足夸。
所以不遭捕,盖缘生不多。
讲解
前四句刻画“义鸟”品格:同巢相哺、患难与共,以禽鸟的仁义反衬人间的凉薄,“实可嗟”三字暗藏惋惜与不平。
“商人贡”“宫娥戏”揭示义鸟的悲剧:其珍贵本在仁义,却被统治者当作玩物,饱食华饰间,真正的美德被践踏,隐喻贤才被弃、道义不存的社会现实。
以凤凰“仁义足夸”“生不多”作结,既赞美仁义的可贵,也暗讽晚唐世风日下,坚守道义者寥寥,字字饱含对世道沉沦的痛惜。
![]()
后絮
三篇诗作,或直书人间苦难,或隐喻世道人心,皆延续皮日休“质朴中见锋芒”的诗风。《路臣恨》痛斥强权跋扈,《农父谣》悲悯农桑疾苦,《惜义鸟》暗刺世风日下,共同构成一幅唐末社会的“民生血泪图”。
诗人以底层视角观世,不事雕琢,却在白描与诘问中,让批判的锋芒穿透千年。这些诗句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录,更彰显了文人“为苍生立言”的担当——即便身处黑暗,仍愿以笔为炬,照亮民生疾苦,这正是皮日休诗歌千年后的永恒魅力。
图片由豆包制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