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修文县六屯镇扎佐林场六屯分场,松涛低语,斑驳的光影唤醒了沉睡于沃土下的“宝藏”。贵州华宇天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采菇人蹲下身,双手轻柔地拨开层层松针,一朵朵棕褐色菌盖、白色菌柄的大球盖菇便显露出来。采菇人小心翼翼捏住菌柄底部,手腕轻旋,带着湿润泥土的鲜菇便托于掌心,转身放入身旁筐内,新采的蘑菇层层叠叠,尽是山野的精华与自然的馈赠。
11月12日,工人在修文县六屯镇扎佐林场六屯分场林下种植基地采摘大球盖菇。
“这片林下的大球盖菇是今年7月下的种,8月就开始陆续出菇了。”种植基地负责人龙玉堂介绍,“在气温适宜的情况下,这些菌菇从冒出小小的菌盖到长成约0.6厘米可以采摘的高度,只需要五六个小时。有时早上刚采过的地方,下午又冒出新的蘑菇,采收期可持续4个月左右。”
这片林下基地共两百万平方米,近期,每日可收获约2500公斤鲜菇。
丰收的景象不仅仅在采摘区。在林场的另一片坡地上,十余名工人正在松林间隙忙着铺设菌菇基质,一垄垄新开的种植地整齐排列,孕育着菌丝的蓬勃生命力。
“这些基质可不是普通的泥土。”龙玉堂抓起一把棕黑色的物料说,“它们是由竹屑、木屑、棉壳、玉米芯、麦麸等多种营养物质,经过科学配比后发酵而成的‘营养餐’。”
为了从源头把控品质,该公司在开阳县建设了专门的菌种、基质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坚持“自主研发+自主培育”,从最初的菌种选育到后期的菌棒生产,全程严格把控。如今,已构建起“研发-育种-种植-冷链-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依托高效的冷链物流网络,清晨还在林间挂着露珠的大球盖菇,很快便能出现在北上广深等城市的高端商超和知名餐饮店后厨。龙玉堂介绍,基地计划在今年底前将规模扩大到四百万平方米,力争实现全年持续、稳定出菇。
这片欣欣向荣的产业图景,离不开当地村民忙碌的身影。在该基地,每天有大量工人参与菌菇的种植、采摘、日常维护等工作,根据工种和劳动量,每日可收入120元到150元。一位正在菌垄间采摘赤松茸的村民直起腰,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以前农闲的时候没啥事做,只能在家里闲着。现在好了,有了这个基地,我们不仅能就近增收,还学到了科学的菌菇种植技术,一举两得。”如今,不少当地村民通过基地提供的稳定工作,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龙玉堂补充了一组具体的数据:今年以来,基地累计解决就业上万人次,目前发放的劳务工资总额已达400万元。尤其是在春季,气温最适宜大球盖菇生长,是盛产期,那时基地每天的用工量能达到180人以上。
以扎佐林场的实践为样板,目前,贵州华宇天晨公司的食用菌产业布局正在贵阳贵安稳步拓展。除六屯分场外,该公司已与花溪区、南明区、开阳县、息烽县等多个地区展开协商,有望复制、推广这种成熟的林下种植模式。龙玉堂介绍,下一步,公司不仅将继续扩大自有种植面积,还将积极探索与农户的深度合作模式,计划通过免费提供菌棒、全程技术指导以及保底价回收产品等方式,吸引和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食用菌产业中来,共享发展红利。
林场内“小菌菇”撬动“大产业”的生动实践,是贵阳贵安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今年以来,贵阳贵安紧紧围绕“稳面积、调结构、提单产”的总体思路,以提升“菜篮子”保供稳价能力为核心,全力推进蔬菜(食用菌)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食用菌累计种植面积超1600万平方米,产量达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6.34%和13.1%。
“预计到今年底,贵阳贵安食用菌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产量将达6.8万吨。”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加大菌种研发的投入力度。通过联合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力量,深入开展食用菌新品种的选育和驯化研究,致力于培育出适应性更广、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本土特色菌种,全面提升菌种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黔菌”产业迈上新台阶。
记者 李佳旭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