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围绕“安世半导体”的风波,正在中欧之间越烧越旺。
中国商务部这两天表态很明确:到现在,荷兰还没有拿出任何实际行动。荷兰政府必须拿出更有诚意的方案,停止侵害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否则,这件事没法往下谈。中方还特别强调,同意荷兰经济部派员来华磋商,荷兰如果真想恢复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稳定,就不能只嘴上说“重视合作”,而要在行动上做出改变。
![]()
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来,荷兰政府的态度已经软化,他们的经济部门已经恳求来华谈判。
话说当事人都表态可谈了,这时候德国人却忙着跳出来煽风点火。11月10日,德国政府宣布要成立一个“中德贸易特别委员会”,全面审查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说白了,德国准备借着“安世事件”,重新评估甚至调整对华政策。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楚:在欧盟内部,荷兰这次明显有退让迹象。毕竟ASML的生意、芯片设备的出海,都离不开中国市场。而德国却反其道而行,选择在这个时间点火上浇油,一方面想给自己国内交代,另一方面也想在欧盟内部“巩固话语权”。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有这个底气么?
![]()
德国现在对中国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德国的工业体系几乎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材料。汽车、化工、机械、电池,中国几乎是这些产业的命脉。
另一方面,德国的制造业又在被中国快速替代。尤其是汽车,中国现在不仅是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还在新能源赛道全面领先德国。
这就让德国政界陷入一种尴尬:他们知道“脱钩”不现实,但又不愿承认自己越来越依赖中国。于是,德国政府干脆把责任推给“经济安全”,说要“防止被中国卡脖子”。
而这次成立“中德贸易特别委员会”,其实就是想学美国特朗普那一套:抛议题、设框架、再谈判。特朗普对中国的操作手法就是这样:先放狠话,再逼磋商,最后各退一步。
但问题在于,美国确实能这么玩,不管怎么说它也是个超级大国,你德国凭啥这么玩?既没有产业链的独立性,也没有地缘政治的安全空间。德国政府似乎误以为,模仿美国,就能获得同样的筹码,中国会上门求着谈,但他们显然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中国。
现在的中国,既不需要德国的技术救急,也不急于求成。中国的半导体、汽车、电池产业都已经建立起自主体系。德国想拿“价值观外交”压中国,根本没用。从中国的态度看,对德国现在是“政冷经热”。什么意思?就是政治上没什么好谈的,经济上还能合作。
![]()
这种状态,其实和默克尔时代完全不同。那时候,德国是欧洲最稳的合作伙伴,默克尔甚至多次来华,主张中欧“互补共赢”。但现在,德国政府的一堆政客,靠着所谓“价值观”上台,却对德国工业的现实一无所知。不久前,中国拒绝德国外长访华,就是最直接的信号。北京的意思很明确,要谈合作,行;要搞意识形态对抗,免谈。
所以结果,其实显而易见。如果荷兰这次能顺利完成访华磋商,并且拿出实际行动,中欧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可能还会重启一部分。但如果德国继续借机搞政治化、推动欧盟出台更多针对中国的经济审查机制,那欧洲自己的供应链恐怕会先出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