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俄乌冲突打响,世界局势就像被按下了重启键,地缘政治的每一次震动,都会在全球金融体系里掀起涟漪。
三年半过去了,战火没有熄灭,反而让越来越多国家做出一个看似悄无声息、实则意义深远的决定,把黄金存在中国,是什么导致它们做出这样的转变?
![]()
黄金成储备 “安全锚”
俄乌冲突的爆发,成为检验全球金融体系公正性的试金石。冲突初期,美国及欧洲国家迅速采取金融制裁措施,冻结了俄罗斯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与海外资产。这一举措短期内确实对俄罗斯经济造成冲击,卢布汇率一度大幅波动,部分俄罗斯企业面临进口支付困境,海外资产流通受阻。
但出乎西方意料的是,俄罗斯迅速调整经济策略,通过扩大与亚洲、中东等地区的能源贸易,逐步稳住经济基本面。更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的黄金储备并未因制裁缩水,反而从 2022 年的 2300 吨增至 2025 年的 2350 吨以上,稳居全球第五位。俄罗斯在制裁高压下的经济韧性,让全球各国重新审视外汇储备的安全性。
![]()
西方冻结俄罗斯资产的行为,打破了 “主权资产不可侵犯” 的默认规则,向世界传递出清晰信号:金融体系已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这种认知引发了广泛的信任危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非西方阵营国家,开始担忧自身海外资产的安全。
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的报告显示,管理着 5 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 75 家央行中,三分之一计划在未来 1-2 年内增加黄金储备,这一比例创下五年来新高。
![]()
黄金作为 “无主权信用风险的储备资产”,其不依赖任何国家偿付承诺、无法被冻结的特性,成为各国对冲风险的首选。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央行净买入黄金规模突破 1000 吨,创下历史纪录;2025 年上半年这一势头持续,净买入量已接近 500 吨。
全球央行持有的黄金总量目前已超过 3.6 万吨,达到 1996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更具标志性的是,2025 年央行黄金储备的总价值首次超过其持有的美国国债,终结了数十年来美国国债作为 “最安全资产” 的绝对地位。
![]()
中国的储备吸引力
在全球各国寻求资产安全的过程中,中国逐渐成为黄金储备的优选目的地。这一趋势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市场规模、政策立场与基础设施的多重优势。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国与消费国,庞大的市场体量带来了充足的流动性,让黄金储备的变现与流通更加便捷。作为核心平台的上海黄金交易所,自 2002 年成立以来持续发展,2023 年已处理全球 75% 的实物黄金交易量,成为全球最大的实物黄金交易平台。
![]()
2025 年,该交易所正式推出针对外国央行及主权基金的黄金保管服务,提供深圳保税区与香港仓库两大存储选择,进一步完善了国际储备服务体系。
政治中立性是中国吸引多国存储黄金的关键因素。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未参与针对俄罗斯的单边制裁,这种不将金融工具政治化的立场,让各国相信其资产能得到公平对待,不会因地缘政治变化被随意冻结。
![]()
柬埔寨央行在 2025 年 11 月宣布将部分黄金储备存入上海黄金交易所注册的深圳仓库时,其官员明确表示,此举旨在分散风险,避免储备资产过度集中于西方国家。
中国在黄金市场国际化方面的长期布局,为储备存储提供了坚实支撑。自 2015 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国际板以来,外资参与度持续提升,2025 年平台交易量较推出初期实现翻倍增长,人民币黄金定价的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
![]()
尽管 2025 年 9 月上海金价曾较伦敦市场低 37 美元 / 盎司,但这种差价并未影响各国存储意愿,因为此时黄金储备的核心诉求已从短期套利转向长期安全。
全球储备东移
选择将黄金存往中国的趋势,已从单一区域扩散至全球多个地区,形成跨洲联动的格局。除柬埔寨外,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等国已就类似储备调整方案展开私下讨论,考虑将部分黄金储备转移至上海黄金交易所体系。
![]()
南亚的印度同样动作频频,其央行自 2022 年起已累计增持黄金 200 多吨,储备总量突破 800 吨,目前正评估将部分存储于伦敦的黄金转存至中国的可行性。土耳其的举措更为直接,2024 年已将部分存在美国的黄金运回本土,并在与中国的贸易结算中增加黄金使用比例,强化与东方黄金市场的绑定。
俄罗斯作为受制裁影响最深的国家,与中国的黄金合作不断深化,除持续增持黄金外,还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平台进行黄金交易与结算,规避西方金融体系的限制。非洲国家也加入了这一趋势,尼日利亚、南非等国正积极探索将黄金储备转向东方市场,以降低西方金融波动带来的潜在风险。
![]()
中东地区的能源大国同样在调整资产结构。沙特、阿联酋等国正考虑将部分石油出口收入转换为黄金,并选择在中国存储,以此对冲美元汇率波动与地缘政治风险。这些国家的参与,让黄金储备东移的趋势更加稳固,也凸显了全球资产配置的多元化方向。
去美元化联动
黄金向中国的转移,并非单纯的存储地点变更,而是与全球去美元化进程深度绑定的结构性变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末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降至 56.32%,创下 1995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
金砖国家(BRICS)从 2023 年起便开始探讨用黄金结算贸易的可行性,截至 2025 年已有 30 多个国家加入这一 “金本位冲刺” 阵营,波兰、塞尔维亚等国均通过增持黄金表达了对这一趋势的认同。伦敦大学研究员薛子敬分析指出,这一轮黄金储备调整并非市场情绪驱动,而是全球央行在储备结构上的长期战略调整,正在削弱美元的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地位。
美联储 2022 年至 2025 年的加息周期,让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巨大债务压力,进一步推动各国转向黄金这一传统对冲工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表示,近 15 年来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持续上升,这种结构性变化正在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传统黄金中心的地位正在动摇。伦敦作为全球传统黄金存储核心,曾存放着超过 5000 吨外来黄金,但如今其可靠性遭到广泛质疑;纽约的黄金存储体系也因美国频繁将金融工具政治化而影响力下滑。
彭博社 2025 年 9 月的报道指出,中国推出的黄金保管计划,正直接挑战伦敦和纽约的传统主导地位,美国联储与欧洲央行的报告均提及,黄金东移是全球去美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盟部分官员私下承认,冻结俄罗斯资产的做法引发信任危机,如今已难以逆转这一趋势。
![]()
中国要完全成为全球黄金保管中心,仍需克服部分挑战。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黄金进出口管制导致的内外价差、投资者对法治与产权保护的信心积累等,都是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不过中国已在采取行动,2025 年 11 月取消部分黄金零售商税费的举措,既刺激了国内需求,也间接提升了对国际储备的吸引力。
长远来看,这一趋势将带来多重影响:2025 年国际金价已突破 2800 美元 / 盎司的纪录高位,央行持续增持将为金价提供结构性支撑;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正逐步东移,上海与伦敦、纽约的全球黄金主导权竞争将持续;地缘政治与金融体系的互动将更加复杂,金砖国家等新兴机制下黄金的角色将进一步凸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