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殡天,仅3年后,清朝灭亡。有人认为“若不是慈禧垂帘听政,清朝也不会亡”,毕竟挪用海军军费修院子、向列强低头签不平等条件,都是她拍板决定!
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里,却抛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名字。
![]()
他认为,真正把大清王朝推向万劫不复深渊的,并非慈禧,而是另一位皇室宗亲——庆亲王奕劻。
一、 蛀空王朝根基的“庆记公司”老板
要说奕劻,首先得明白他的身份。
他不是普通的官员,而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顶着“铁帽子王”的世袭罔替爵位,官至军机大臣,后来更是成了清朝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的内阁总理大臣。
按说,这个地位,本该是拱卫爱新觉罗江山的中流砥柱,可奕劻偏偏活成了自家王朝最大的“蛀虫”。
![]()
他的贪腐,已经到了匪夷所思、人尽皆知的地步。
当时的京城里,流传着一个公开的秘密:庆亲王奕劻开了家“庆记公司”。这公司不卖货,专营官帽。上到封疆大吏,下到知府知县,几乎所有官职都被他明码标价,俨然一个官位“超市”。
只要银子送得足,不仅能立马走马上任,还能获得“保举晋升”的增值服务。
据说,往庆王府送钱的人络绎不绝,门槛都快被踏平了。
![]()
这事儿甚至惊动了外国媒体,有英国记者专门调查后估算,奕劻存在外国银行的赃款,折合成英镑是个天文数字,其贪婪程度可见一斑。
这种系统性的卖官鬻爵,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它意味着官员的选拔不再看能力品德,只看财力厚薄。一大批靠贿赂上位的官员充斥朝廷和地方,他们上任后的第一要务自然不是治国安邦,而是变本加厉地搜刮民脂民膏,以求回本盈利。这
![]()
就像是在大清的肌体上,布满了无数吸血的蚂蟥,一点点地耗尽了王朝的元气和民心。
而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提起奕劻就恨得牙痒痒,他认为大清就是亡在奕劻手里,原因无他,只因奕劻“拿谁的钱,就替谁办事”。
而这其中,最大的一笔“交易”,就牵扯到了另一个关键人物——袁世凯。
![]()
袁世凯是个有野心也有手腕的人,他精准地看到了奕劻贪财这个致命的软肋。于是,大把大把的银子,就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庆王府。
奕劻则是来者不拒,收了袁世凯的厚礼,便在慈禧和光绪面前,把袁世凯夸成了一朵花,什么“国之栋梁”、“能臣干吏”的高帽一顶接一顶地送。
在奕劻这位“金牌推荐官”的持续运作下,袁世凯的官职步步高升,更重要的是,他对北洋新军的控制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壮大。
![]()
可以说,奕劻的贪欲,为袁世凯日后能够拥兵自重,乃至最终逼宫,铺平了最关键的道路。
他这等于是一边收钱,一边亲手给自家王朝的棺材板上钉钉子。
二、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连串“重击”
如果仅仅是贪财,或许奕劻还不足以被溥仪认定为“罪魁祸首”。
![]()
他真正致命的操作,发生在清朝最后那几年风雨飘摇的关头,几乎每一次关键节点的抉择,他都精准地选择了那个最加速王朝灭亡的选项。
第一记重击,是1911年的“皇族内阁”。
当时清朝为了显示“与时俱进”,宣布实行责任内阁制。作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奕劻,组建了第一届内阁。
![]()
这本是缓和矛盾、凝聚各方力量的机会,结果出炉的13人内阁名单中,满洲贵族占了9席,其中皇族成员更是高达7人。
这个被讽刺为“皇族内阁”的怪胎,彻底激化了本就尖锐满汉矛盾。它等于明白地告诉天下的汉族官僚和地方实力派:朝廷信不过你们,权力还是要牢牢攥在自家人手里。
这瓢滚油,直接浇在了当时已经积怨甚深的干柴之上,让许多原本对清廷还抱有一丝幻想的人彻底心寒。
![]()
没过几个月,武昌起义的枪声就响了,辛亥革命全面爆发。
第二记重击,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朝廷上下乱成一锅粥,王公大臣们面面相觑,没了主意。
此时,之前被清廷猜忌、闲置在家的袁世凯,正稳坐钓鱼台,等着朝廷来请。
果不其然,奕劻跳了出来,在内阁会议上声嘶力竭地主张必须重新启用袁世凯,说只有他才能挽救大局。他甚至不顾其他皇族的强烈反对,强行压下了质疑的声音。
![]()
而当袁世凯趁机提出“必须由我组阁,军政大权一把抓”的无理要求时,奕劻又是满口答应,毫不犹豫地将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军队的指挥棒,交到了这个早有异志的权臣手中。
这一下,等于是清廷自己解除了武装,把刀把子递给了对手。
最后一记,也是最致命的一击,是奕劻亲自充当了逼宫的“说客”。
![]()
袁世凯掌权后,并不真心镇压革命,而是玩起了“养寇自重”的把戏,一边和南方革命党谈判,一边向紫禁城里的隆裕太后(溥仪的母后)和年幼的溥仪施压。
隆裕太后一个深宫妇人,哪见过这阵势,除了整天以泪洗面,毫无办法。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奕劻不仅不组织抵抗,反而天天进宫,苦口婆心地“劝慰”隆裕太后。
![]()
他夸大革命党的力量,渲染抵抗的可怕后果,说什么要是硬扛下去,恐怕性命难保,皇室都要遭殃;如果同意退位,还能谈判争取到优待条件,以后依旧能过富贵安生的日子。
这些话,像钝刀子割肉,一点点瓦解了隆裕太后最后的精神防线。
最终,这位无助的太后,在奕劻等人的“劝说”下,含着眼泪,在清帝逊位诏书上盖了印。统治了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朝,就此宣告终结。
![]()
回过头看,奕劻在这一连串事件中的表现,很难不让人怀疑其动机。
他就像是一个已经打算弃船而逃的船长,在船沉没前,不是想着堵漏抢险,而是忙着把救生艇和船上最值钱的东西划拉到自己名下。
清朝灭亡后,他果然带着卷走的巨额财富,跑到天津租界住进豪华洋楼,继续花天酒地,对故国的覆灭毫无愧疚之心。
![]()
就连他死后,其家人向已经退位的溥仪请求谥号时,溥仪的父亲载沣都愤怒地提议要赐予“丑”、“谬”这类极具贬斥意味的恶谥,最后还是溥仪为了顾全脸面,给了一个不褒不贬的“密”字。
皇室内部对其恨意之深,可见一斑。
慈禧太后的统治,确实让大清王朝变得千疮百孔。
![]()
而奕劻作为皇室核心成员,本应是王朝最可靠的势力,却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主动且持续地瓦解了皇室的内部。
不过,清朝的灭亡也不能单纯地怪罪地个人,而是封建、落后的君主制度,已经不适应黎民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来自内部的、根子上的腐烂,才是清朝最终无药可救、轰然倒塌的根本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