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人民网“行进中国”山东调研采访团
秋日济南,佛慧桥飞架南北,静卧山间。
桥的一侧,是层林尽染的佛慧山;另一侧,是叠翠流金的千佛山。桥面上,行人络绎不绝——有垂髫孩童蹦跳跑过,追逐飘落的秋叶;有银发老者安坐轮椅,沐浴温暖的秋阳。
“有了这条无障碍绿道,推着老人上山看看,再也不是难事了。”山东济南市民刘先生一边推动轮椅,一边欣慰地说。轮椅上,他87岁的母亲微眯着眼,凝视着远山的秋色。
今年9月21日,济南千佛山—佛慧山无障碍绿道启用。济南市林场工程师张浩介绍,这条全长2.2公里的无障碍绿道,不仅打通了沿途6处关键节点,还对佛慧桥进行了提升改造,增设了林下休憩空间和防滑地面。
“无障碍绿道启用后,与佛慧山生态廊桥一同串联千佛山、佛慧山、龙洞景区。”张浩表示,三大景区连成整体,打造了31公里长的无障碍绿道,形成了总长度164公里的城市绿道,构建起了“山、城、林、人”融合的生态绿道体系。
![]()
济南市千佛山—佛慧山无障碍绿道。人民网 乔姝摄
从“齐烟九点”的山影错落,到“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意传承,山,早已刻入这座城市的文脉肌理。而今,这绵延的山峦已从古典诗句中走出,化身为市民窗前的一抹青翠、转角处的一段步道。
千佛山与佛慧山间的这条无障碍绿道,正是济南“一城山色”绿道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随着一条条绿道在山间蜿蜒铺展,昔日的城市风景名片,如今已化作一座座连接生态之美与民生之需的桥梁。
近年来,济南以“城即园林”为理念,持续推进绿道成网、青山入城。绿道沿山延伸、傍水而建、串园连区,逐步打破城与山的界限,实现“山融于城、城隐于山”的和谐格局。
让山体“绿”起来,让青山“显”出来,让生态环境“活”起来,经历了几代济南园林人的接续努力。
“说起山体公园建设,那故事可多了。”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张宝迎,这位“青山入城”的亲历者,用几个关键阶段勾勒出这段历程。
“2012年开始,那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张宝迎说。当时济南市林场由护林防火转型发展,开始推进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工程,围绕佛慧山、罗袁寺山、平顶山开展保护建设,逐步尝试将原有的近郊山体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山体绿化。
转机出现在2014年,随着山体公园建设被列为重点工程,园林、林业、国土三部门破天荒地坐到了一起。“我们开玩笑说这是在给山体做‘全面会诊’。”张宝迎笑道,“国土负责‘治伤’,林业专注‘添绿’,园林着力‘建园’,各司其职,合力攻坚。”
《济南市城区山体绿化提升和山体公园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绿城”“花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出台,500多处新建公园如明珠般散落全城,一举实现“千园之城”目标,其中46座山体公园更是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
2021年至今,“一城山色”不再停留在蓝图:登山打卡、绿地共享、自然教育等活动丰富多彩,全龄友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理念落地生根。山,真正融入了市民的生活日常。
![]()
市民游客在济南佛慧山参加“一城山色·登山打卡”健步活动。子龙摄
“‘听得见泉水叮咚,看得见一城山色’是济南市民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也是济南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永恒标准。”张宝迎说。
济南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王秀珍介绍,截至2025年底,济南已建成开放山体公园92处,其中76处位于绕城高速以内。342公里山林绿道如绿色血脉贯穿济南全城,与258公里滨水绿道、264公里公园绿道、541公里林荫绿道、62公里田园绿道共同编织起一张总长1467公里的城市绿道网络。
2025年3月,济南市“一城山色”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这是目前山东省唯一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的城市生态修复类典型案例,更是对济南“青山入城”最好的肯定。
群山苍翠,叠嶂绵延,见证着这座城与青山相拥的每一个动人瞬间。(乔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