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改造世界的现实基础,如何将绿色生活理念有效转化为绿色生活实践,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重把建设美丽中国变成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这明确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根本途径是在社会实践中推动生态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围绕实践主体、实践行为与实践空间三大核心要素建构逻辑体系,是剖析绿色生活方式实践路径的关键所在。
实践主体的培育,构建多元协同的绿色行动者网络。要推动绿色生活方式从理念倡导走向全民实践,关键在于激发社会基本单元的内在动力,构建一个由家庭、学校、社区构成的,根植于日常生活、多元协同的绿色行动者网络。这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筑了绿色行为从启蒙、深化到实践的有机体系。首先,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家庭在个体价值观塑造上具有奠基作用。其培育机制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长自身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如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是最直接有效的示范,能将抽象的环保口号内化为孩子自然的生活习惯。二是绿色家风的营造。通过亲子共读环保绘本、参与旧物改造等活动,让绿色、低碳的理念成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在下一代心中播下尊重自然的种子。其次,学校是绿色知识的放大器,是系统化培育的主阵地。学校的示范作用体现在:第一,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不仅限于专门的环保课,更要将绿色发展观渗透到地理、生物等各门学科中,构建跨学科的绿色知识图谱。第二,打造沉浸式的绿色校园实践场景。学校自身应成为绿色典范,通过无纸化办公、建设雨水收集系统、组织环保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理解,完成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化,培养其生态责任感。最后,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落地环节,是家庭绿色行为的延伸和学校教育成果的检验场。其作用机制在于:一是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便捷的垃圾分类设施、社区二手物品交换站、公共充电桩等硬件,是引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的必要前提。二是活跃的社群文化引导。通过组织社区环保讲座、评选“绿色家庭”、举办跳蚤市场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将分散的个体行动汇聚成强大的集体力量,让绿色生活成为一种社区新风尚。
实践行为的转向,倡导简约适度的绿色消费模式。主体的觉醒最终体现为行为的改变,推动公众从传统高消耗模式转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在衣、食、住、行、游等各领域全面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在衣方面,推动从“快时尚”转变为“循环再生”,鼓励旧物改造、租赁共享等模式;在“食”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施行与“光盘行动”的推进,共同打造了节约型餐饮新生态;在“住”方面,以绿色建筑和节能改造作为主要方向,全面推行新建建筑的绿色标准,同时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在“行”上,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绿色出行体系,发展新能源汽车,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与城市慢行系统;在“游、购、娱”等新兴消费领域,推动从过度消费转向理性节制,践行“使用而不占有”的新消费理念,如短租平台、二手交易、流媒体订阅等,这些实践有力促进了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可持续消费新风尚。
实践空间的营造,打造可感可及的绿色生活环境。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塑造人。个体的绿色实践离不开环境的支撑。要普及绿色生活方式,必须借助系统性的空间治理,为公众打造可感可及的绿色生活环境。在城市空间治理领域,遵循“让城市融入大自然”的理念,城市更新实践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各地持续推进的“口袋公园”、社区“微更新”,以及工业遗存向生态空间的转型,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生态功能,还建设了具有普惠性的绿色公共空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着市民的生态意识。在乡村空间营造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已迈向绿色生产与生态宜居的更高水平。以完善环保设施、发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等措施为抓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让村民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收获“金山银山”,从而为农村地区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实践是贯通绿色理念与绿色行动的桥梁。新时代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深刻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观。通过对实践主体、实践行为和实践空间的系统性建构,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目标分解为人民可参与的日常行动,从而使绿色生活方式从外在倡导转变为内生自觉的社会范式,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撑。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