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在即将失聪时,曾写下这段文字:“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相信命运不会抛弃我,我要充分估计自己的力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指向的“命运”,恰似刘道玉的人生写照:在激进年代,他随洪流浮沉;在改革年代,他是创造教育奇迹的“中国最年轻大学校长”;在奇迹被迫中断后,他以三十年如一日的思考和写作,扼住命运的咽喉......
留学苏联,驱逐回国
刘道玉出生农家,但从小成绩优异,怀有摘取诺贝尔奖的远大理想。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杰出人士一样,他经历了从热血到觉醒的痛苦历程。
1953年,19岁的刘道玉考取武汉大学化学系,满怀赤子之情,渴望投身国家建设。
![]()
尽管对现实有困惑,他仍在竭力做正确的事。大学期间参加抗洪,他带病坚守大堤。为了多学知识,他偷偷向老you派请教,到地摊上淘俄英教材。
1961年,刘道玉被选派到苏联留学,成为世界有机氟权威伊凡·克努杨茨唯一的中国学生,攻读化学副博士。
在苏联科学院留学期间,刘道玉各科成绩全优。但随着中苏关系恶化,他作为留学生代表参与论战,被苏联当局点名驱逐,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蹉跎十年,九死一生
1966年至1976年间,刘道玉跻身武汉大学校委,却没有多少兴奋和作为。目睹种种荒唐,他陷入迷茫,也成了挨整对象。攻击他的大Z报贴满校园,多少次非人折磨、命悬一线,他甚至留下遗言。幸有妻儿相爱扶持,才熬过艰难岁月。在参观全国大学科研成果展览时,他“为武大的衰落感到羞耻和痛心”。
![]()
度过了这段艰难时期,刘道玉被借调到教育部,参与平F错案、高校重建。
持续两年的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导致他重病住院一个月。岁月蹉跎,使他意识到自己和诺奖已经渐行渐远。面对大学里狂热反智、人才凋零的现状,他痛心疾首,又深知其弊。于是他辞去在北京的全部职务,回到与他一样饱受摧残的武汉大学,誓要重铸母校的辉煌。
▋改革年代,披荆斩棘
在刘道玉主政武大的时期,学校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思想自由、民主学风。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人为设置一道道的门槛和禁区,磨灭学生们求知的冲动,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减少限制,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敬畏和渴求。
![]()
即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刘道玉当时的远见和改革魄力,依然令人感慨,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他率先废除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实行导师负责制;多次进京恳求、克服重重困难,率先摸索出学分制、双学位、转学制等一系列先进制度,实现了“以学生为本”。
刘道玉的教育改革与轰轰烈烈的经济改革同步,在短短8年时间里,塑造了举世瞩目的教育成就。
![]()
他惜才如金,曾为杨X凯争取平反、保护赵林不被开除、破格录取野夫、帮邹恒甫筹集哈佛大学的学费;还曾保护、帮助过易中天、邓晓芒、陈东升、雷军、毛振华、艾路明等学生。
遗憾的是,就在武汉大学如日中天的1988年,刘道玉准备开始第二个五年规划时,一道撤职令突然传下来,他不得不离开武汉大学校长一职。
▋高峰跌落,再攀第二峰
功成身退者沉醉往昔、遭遇挫败者怨天尤人,是人之常情,但这都不是刘道玉。经历过高光时刻,又在高峰中跌落,刘道玉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沉迷于昔日荣光,而是开始攀登他人生的第二个高峰。
“隐居”武大期间,他的所思所写,不是为自己辩护立传,而是探寻“何谓人才、何谓大学、何谓教育之真谛”等追本溯源的大问题,以及中国教育转型的现实路径。
他的研究涉及教育、公益和中国社会,不断有新作品问世,留下100多万字的著作和无数次演讲。
这些作品,不仅是刘道玉等改革先驱追求自由、真理的见证,也是传承、复制教育奇迹的密码。
![]()
▲中风后,刘道玉改用左手书写
《珞珈野火集》是一部随笔集。刘道玉在书中追忆了很多重要的人和事,探讨了改革的得失、成才的秘诀。他说,“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名师、名校、学位都没有关系。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才的,他们有理想、有悟性、爱读书、能自学、追求真理。”
2008年以后,刘道玉受熊彼特、德鲁克等大师的启发,从“破坏性创新”、“管理者的领导力”等角度,为自己的教育实践注入新鲜血液,尤其在“如何发现天分、如何培养人”等具体问题上,有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其命维新:刘道玉口述史》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理论的集大成,书中不仅有80年代改革的亲历回忆,还有他没来得及实施的改革计划。全书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尤其是他那份未完的“第二个五年改革规划”。
▋刘道玉不是一个圣人,他是一个战士
晚年的刘道玉仍在锲而不舍地“与命运搏斗”,他眼力衰退、右耳失聪,仍在写书;右手不能书写,就用左手。九十岁高龄仍在未完成的事业上努力、坚持。
2012年,他在北京举办的“理想大学研讨会”上传达了他心中的理想大学——以人为本,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学术至上,民主学风,创造不止。他还说:“光有理想和理论是不够的,只有行动起来、努力改变现状,才是对理想的拓荒。”除了学术研究,他还成立了教育基金会,将慈善注入教育。
![]()
易中天说:“刘道玉不是一个圣人,他是一个战士。他有理想,有担当,也有失策,有失误。他烟尘满面,伤痕累累,却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跌倒又爬起来。”
直到去世前一年,刘道玉校长仍在和店长讨论他的新书《珞珈子规啼》,这是他亲自编选的教育思想随笔集,对每一个关心教育的人,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书中对当前教育的批评,全都指向当代教育的病根,更充满了长者的忧思和悲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