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12日晚,熊猫杯上U22国足0-1爆冷负于越南队,再次将中国足球推向了舆论的漩涡。《体坛周报》名记王勤伯趁此机会,再次发长文炮轰中国足协和孙继海青训,言辞看似公正犀利,但却难免有失偏颇,特别是对孙继海青训的指责,更是颇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
这已经不是王勤伯第一次炮轰孙继海青训了。自从孙继海青训机构和学员家长发生纠纷之后,这位王记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来发文炮轰一下孙继海,大有一副和孙继海死磕到底的架势。他言辞犀利,毫不留情,看似举世皆浊我独清,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但却经不起推敲。
不可否认,王勤伯对足协制度乱象的批判的确有他的道理。什么“自由身证明”制度混淆职业与业余足球边界,什么权力寻租导致规则异化,这些其实都是中国足球青训的弊病。但他将矛头完全对准孙继海及其治下的嗨球少年青训机构,却未免忽视了青训从业者的现实困境。
![]()
王勤伯强调“业余球员不可买卖”,这一法理逻辑虽然无可挑剔,但他回避了核心问题:青训机构的运营成本该如何承担?培养一名足球少年,从场地租赁、教练薪酬到营养保障,每年都需巨额投入。如果每一位学员接受多年培训后都自由离队,机构的前期投入就将血本无归。孙继海索要266万赔偿,或许方式值得商榷,但本质上是对青训成本回收的诉求,而非单纯“买卖球员”。
全球足球强国的青训体系中,培训补偿机制早已成熟。无论是欧洲的“博斯曼法案”,还是日本的青少年转会规定,都明确了球员转会时需向原培训机构支付合理补偿。王勤伯只谈“所有权”争议,却对青训机构的生存难题视而不见,这种批判非常之片面。
![]()
我们知道,中国足球青训的症结,在于足协没能建立完善的成本分摊与补偿机制。当制度层面缺乏保障,青训机构只能自行寻找成本回收路径,这才导致“索赔事件”频发。将行业制度漏洞引发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具体从业者的违规,显然颠倒了因果。
王勤伯怒批足协,这份疾恶如仇自然 值得肯定。但青训事业需要的是建设性批评,而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审判。孙继海作为退役国脚投身青训,本身就非常难能可贵,值得点赞。与其苛责孙继海的维权方式,不如呼吁足协尽快完善相关制度,让青训成本有合理出口,让球员流动有规范路径。
![]()
中国足球的发展,固然需要批判乱象的勇气,但更需要理解现实的包容。足协的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对青训从业者的探索,也应多一份理性审视。只有制度兜底与从业者坚守形成合力,中国足球才有希望。大家对王记者再次炮轰孙继海有何看法呢?欢迎评论区进行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