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成都“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下称“立园满园”)行动正式启动。2025年是成都“园区提质增效年”,作为青羊区“立园满园”的承载地之一,少城国际文创谷交出了亮眼答卷:上半年净增规上企业32家,主攻产业营收达225.11亿元、增速2.59%,更成功跻身四川省首批服务贸易特色基地培育库。
值此“立园满园”行动一周年,我们探寻这座产业园区持续进阶的“底层逻辑”:在新一轮产业浪潮中,少城国际文创谷如何以演艺演出为“核心”,撬动影视音乐、文博旅游、创意设计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起“一芯带三链”的发展格局?
![]()
刚刚过去的10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在位于青羊区的四川大剧院举行。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创排的舞蹈诗剧《蜀道》作为开幕剧目精彩上演,以恢弘诗意的艺术表达再现“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的文明史诗,为这场全国顶级艺术盛会拉开序幕。
![]()
中国艺术节作为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艺术盛会,对开幕剧目的遴选标准严格。诞生于青羊的《蜀道》能从众多佳作中脱颖而出,核心在于其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精准提炼巴蜀文化内核,更以顶尖水准完成舞台艺术呈现。
当《蜀道》登上全国规格最高的舞台时,四川大剧院舞台灯光照亮的不仅仅是剧场,更照见了文商旅深度融合的新场景。当观众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当剧场化身城市消费的“文化驿站”,演艺已不再是单一的艺术表达,而成为赋能“立园满园”的新动能。
![]()
独特的“演艺禀赋”,是少城国际文创谷锚定“演艺+”路径,推动数字文创持续“破圈”的底气。
记者了解到,目前,少城国际文创谷目前聚集了四川大剧院、四川省歌舞剧院剧场、金沙演艺中心等7个综合演艺场馆及1个大型户外演艺场所;依托文创谷内的12个文创园区,形成了少城宽窄剧场、文殊坊妙剧场、明堂NUSPACE演艺现场等特色演艺空间13个。其中,明堂NUSPACE复合演艺空间每年举办活动超300场,年接待量超30万人次;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更成为成都户外音乐节的首选地,高峰期年举办场次达10场。
![]()
有空间更要有内容支撑,《苏东坡》《花重锦官城》《遇见天府》《激流·家》《谁在敲门》《没有角的小犀牛》《陈寿·三国志》《蜀道》《古蜀·三星堆》等一部部原创优秀剧目在青羊诞生,并持续走向全国舞台,构筑起园区的内容核心竞争力。
作为《激流·家》《谁在敲门》等剧目的出品单位,近年来,四川人艺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四川本土特色的剧目,在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融合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演艺+旅游”“演艺+文博”等多元化模式,推动跨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文东看来,“青羊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为文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极大地鼓舞了文创企业的文化创新与跨界融合发展,为数字文创产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立足深厚人文底蕴,少城国际文创谷以演艺演出为“核芯”,打造“一芯三链”的产业发展体系,“演艺+”新场景、新模式持续涌现,推动数字文创各细分赛道在此汇集、深度融合发展。少城国际文创谷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持续突出特色立园,推动‘园中园’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擦亮非遗创意产业园‘演艺+非遗’招牌,做优文殊坊等产业园‘演艺+消费’新业态,筑强明堂等产业园‘演艺+创意’新生态。同时发挥演艺力作、品牌节会吸金石作用,推出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业态,打造文商旅融合消费特色场景。”
![]()
根据规划,到2027年,园区演艺特色发展成效将显著提升,文商旅融合消费场景渐成体系,格局初具,初步建成国内领先的文创产业示范园区;到2029年,“演艺+”复合生态体系建成,以演艺演出为主线,引领带动文博旅游、影视音乐、创意设计协同互促的“一芯三链”产业发展格局日益成熟。
在青羊,从经典剧目里的历史回响到沉浸式体验中的即时互动,从大型户外音乐节的同频共振到Live house的零距离共鸣,从单一的演出票务到“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青羊正以演艺演出为“核芯”推动“立园满园”,构建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新生态,勾勒出消费升级的新图景。
报道:陈静
海报设计:周颐
部分图为资料图
编辑:梁艺怀
转发周知,让更多人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