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日新江淮·创新之问|安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破局之道

0
分享至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东方超环”铸就“亿度千秒”世界纪录,“天元”量子模拟器领跑全球突破,“天都”试验星实现我国首次绕月编队飞行……近年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型企业队伍蓬勃壮大,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格局。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2.3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5万家,在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然而,鲜花与掌声背后,科技创新的“成长烦恼”同样不容忽视,一场关于“钱”与“智”的深层博弈始终存在。

当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资金供给的适配性问题愈发凸显:如何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新全链条,而非“大水漫灌”?如何构建贴合企业成长规律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告别“水土不服”?如何推动金融支持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让科技型初创企业也能沐浴阳光雨露?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真金白银”的护航,面对这些现实考题,安徽正积极探索协同发展的破局之道。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

全链条适配,破解发展瓶颈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线性推进的简单过程,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每个环节的资金需求、风险特征都截然不同。传统信贷“一刀切”的审批逻辑和产品设计,显然难以适配创新各阶段的差异化诉求,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断点”逐渐显现。

具体来看,基础研究阶段风险高、周期长、回报不确定,市场资金介入意愿普遍偏低;中试转化阶段资金需求陡增,却因缺乏传统抵押物而陷入“融资难”困境;产业化阶段需要规模化资金支撑,却面临多元融资工具衔接不足的短板。这些断点相互交织,成为制约创新链条贯通的关键瓶颈。

如何破解瓶颈?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或许是关键。

“我们深耕科创金融,推动服务理念从‘看资产’转向‘看技术’,服务模式从‘单一信贷’升级为‘生态赋能’。”中国银行安徽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梓表示,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该行创新研发“科创贷”“知惠贷”等特色产品,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陪伴企业全周期成长,助力科技、产业、金融形成高水平循环。

合肥长丰双凤开发区某热处理技术公司长期专注高端工业电炉研发,手握10项发明专利与3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力突出,但随着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企业一度面临现金流紧张的困境。

合肥中行走访得知情况后,没有拘泥于传统信贷的抵押物要求,而是迅速组建专业团队深入调研,基于企业核心技术优势、清晰商业模式及核心团队专业背景,量身定制“科技星火贷”融资方案。“这笔资金犹如‘及时雨’,既快速补充了现金流,更坚定了我们承接新订单的信心。”企业财务总监如此表示。

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纾困成效。截至今年8月末,全省科技贷款余额1.65万亿元、居全国第7。

科创出题,金融答题。接下来,安徽如何在更广维度发力,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支持三大科创高地、高能级科技孵化器建设,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助力高层次科技团队在皖创新创业,为高质量科技创新提供要素保障。


全周期陪伴,护航企业成长

科技型企业从初创到成熟,呈现出“幼苗期—成长期—成熟期”阶梯式特征的成长轨迹。如何精准匹配企业成长节奏,提供覆盖全流程的金融服务,成为安徽科技金融发展的又一重要课题。

对此,兴泰控股基于对新安银行和“兴泰系”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私募基金、小额贷款等在内的集成式金融业务布局,构建了“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深度陪伴科技创新体系。

“研发、转化、量产,在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兴泰控股都深度嵌入,用‘精准对接’化解企业的‘融资难’‘发展忧’,全方位满足初创型企业、重点产业链科创主体的差异化融资需求。”兴泰控股主要负责人介绍,公司始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将摸清科创主体分布、抓准有效资金需求、精准匹配金融服务作为科技金融服务的重要任务,真正实现“创新主体在哪,金融服务就跟到哪”。

针对不同阶段的企业特点,兴泰控股的服务模式也各有侧重。对于尚处“幼苗期”初创科技企业,创新“研究员+业务员”企业诊断服务模式,研判、发掘、打通企业融资堵点难点;对于步入“成长期”重点产业链企业,量身定制全周期、多元化、接力式服务“全案”,让金融服务沿“链”延伸、靶向发力。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生产线的量产落地,再到全球市场的拓展,兴泰控股始终与科技型企业同频共振、同向而行,用陪伴式赋能见证企业成长。

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安徽正构建更为系统的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全省加快打造“基金丛林”,通过政策引导让资本更愿意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持续扩大科技贷款投放规模,重点增加中长期信贷供给,匹配科创企业长周期发展需求;深入实施“迎客松”行动计划,完善企业上市培育体系,推动更多优质科技型企业境内外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发力,安徽正以全周期、多维度的金融支持,护航科技企业从“幼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兴泰控股工作团队调研走访客户企业

协同发力,共建良好生态

科技金融生态是一个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绝非单一部门、单一机构能够独立完成。

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良性生态的构建,离不开金融、财政、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同频共振,唯有形成“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才能让科技金融生态枝繁叶茂。

安徽坚持金融与财政政策同频共振,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体系。通过不断完善贴息、贴费、风险补偿等激励措施,有效降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成本与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

2023年,我省在全国首创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信贷模式,为银企协同探索出一条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新路径。

这一模式跳出传统信贷“短期收益导向”的局限,以“跨周期平衡”思维重构银企关系:银企双方通过签署“贷款合同+中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函”的“组合契约”,企业可获得更长期限、更高额度、更低成本的稳定信贷支持,破解“融资贵、融资急、融资短”的痛点;银行则通过享有股权投资优先权、结算服务独占权、债券承销优先权等权益,实现从“短期信贷提供者”向“长期价值投资者”的转型,获得与科技贷款风险相匹配的远期回报,真正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共同成长”。

创新模式的成效已然显现:截至今年9月末,安徽已有107家银行加入“共同成长计划”,累计为1.4万户企业发放贷款超2000亿元。

如今,安徽正向着“共同成长计划”2.0版加速迈进,通过标准化、模块化推出中长期贷款合同、战略合作协议等规范文本,探索“认股选择权”持有、转让及收益分配的细化规则,充分调动银行信贷的积极性,打通“共同成长计划”的“最后一公里”。

政策“协同发力”、银企“深度绑定”、机制“创新出圈”……安徽正以多元协同的强大合力,破解科技金融“单打独斗”的困局,构建“枝繁叶茂”的生态体系。(记者 徐慧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安在线 incentive-icons
中安在线
安徽惟一重点新闻门户网站 许可证编号:34120170002
83109文章数 947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