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狮队员们正在练习新动作
![]()
舞狮队员们空闲时间为自己的“爱狮”梳妆
![]()
舞狮队员们的闲暇时刻
![]()
双狮表演训练
![]()
认真对待每一场比赛活动
![]()
在东明新建的村台进行文艺表演
![]()
精彩演出现场
清晨6时,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的操场上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40余名舞狮队员身着练功服,在熹微晨光中舒展筋骨。清脆的铜铃声、激昂的鼓点与队员的呐喊交织在一起,唤醒了这座“黄河入鲁第一县”的黎明。在这里传承的北狮艺术,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在黄河两岸流转百年,如今正以其刚劲奔放的姿态,舞动出新的时代活力。
东明北狮的魅力,首先在于形神兼备。狮头圆大灵动,黄、红、黑三色分别象征着历史人物刘、关、张的忠、义、勇;狮头点缀的五个铜铃,则暗藏喜、怒、悲、恐、惊五种神情。通过红头花与绿头花,可清晰区分雌雄。表演时,需要队员们默契配合,狮头与狮尾无缝衔接,动作一气呵成——时而跳方桌、踩大球,时而双狮戏绣球,更有360度高台旋转、1080度交叉平躺等高难度绝技。高三学生靳克锋练习舞狮已有6年,他与队友配合默契,将狮子眨眼、挠痒、舔毛等细腻动作演绎得惟妙惟肖,刚劲中透着灵动,完美展现了北狮“雄伟凶猛与细腻活泼相统一”的独特风格。
这门百年艺术的背后,是几代人的执着坚守。清光绪年间,尚氏先祖尚安顺、尚安泽在北京庙会偶遇舞狮表演,深为折服,返乡后便用竹木棍、草纸、麻线亲手制作出狮头狮皮,组建起最早的舞狮队。技艺历经民国迁徙、新中国发展的岁月流转,虽在“文革”期间一度面临解散,但改革开放后,第五代传人尚胜法、尚胜友毅然重振旗鼓。1994年,在上级部门扶持下,尚胜法创立东明县东方武术学校,并组建专业舞狮队,使这项百年技艺得以系统化传承。
从乡村庙会走向世界赛场,这头“黄河狮”的足迹越舞越远。2006年,东方武校舞狮队代表中国,在印度尼西亚夺得世界龙狮锦标赛北狮冠军;2010年,他们登上了上海世博会的舞台;2012年至2014年,更连续三年蝉联“黄飞鸿杯”南北狮王争霸赛冠军。队员们还曾出访德国、英国、新加坡等多国,并参与央视春节晚会录制,将中华非遗的魅力播撒到世界各地。
鼓点铿锵,狮舞蹁跹。百年北狮在东明大地上生根发芽,既承载着“祥瑞祈福”的古老民俗内涵,也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如今,东方武术学校的少年们已稳稳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这门融合了武术、音乐与舞蹈的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黄河奔涌,狮声不息,这头昂扬的“东方雄狮”,正舞动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华章。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振宇 李保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