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锚定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在前——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践(下)

0
分享至

“改革开放前沿,发展有不平衡的地方,这也是我的牵挂。”

这片热土,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与战略远见。城乡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广东是中国的缩影。11月7日至8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后首次国内考察,总书记再赴广东,再次谆谆叮咛——

“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补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这个短板。你们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让乡镇面貌有了新的变化,要持续抓下去。”


11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这是7日下午,习近平在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南福金柚种植基地考察时,同村民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万般厚爱,千钧嘱托,如灯塔指引前路,似响槌催人奋进。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锚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2022年12月广东省启动实施“百千万工程”,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走在前列。

是历史命题,也是世界难题,还是中国课题,更是广东必须全力作答的时代考题

当马安村打造“云上山居”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当塘口镇以文化赋能从空心村蝶变成热闹墟,当柏桥服务区将万亩荔园等农文旅元素串联成产业廊道,或许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正参与并创造历史。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点滴改变,正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


江门开平塘口镇举办市集 资料图

近3年来,“百千万工程”成为广东热度最高的关键词。它凝聚了最广泛的发展共识,整合了最多元的社会力量,打破了最深层的机制壁垒。记者在茂名、韶关、汕尾、江门等地采访调研,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发展干劲与奋进活力,看到的是破解难题的鲜活实践。

从粤港澳大湾区到粤东西北,一幅“百县图强、千镇焕新、万村蝶变”的画卷正徐徐铺展。恍惚中,会产生一丝错觉: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

然而实质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命题,也是困扰众多国家发展的世界难题。在广东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陈晓运看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资源配置、社会融合、环境承载等多维矛盾,是世界公认的发展难题。

有观点认为,就像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会财富一样,地区发展向来也是非均衡的。对此,广东省政协农业农村委主任陈祖煌指出,这种论断只是揭示了一部分真相,拿广东来说,另一面的真相是,从长远看,珠三角在国内三大经济圈中面积最小、市场腹地最窄,产业结构梯次转移的空间不足,未来二三十年,粤港澳大湾区要保持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必须坚定不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必须跨越的关键一步。对中国而言,是同样的道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厚植发展沃土,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现实要求。


梅州融湾产业园区(广梅产业园)。高讯 摄

广东,如何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个世界性、历史性难题上不负厚望“走在全国前列”?实施“百千万工程”,正是广东回应时代考题、勇担历史使命的关键之举。

当我们把视线拉长、视野放宽,看清历史的纵深和世界的脉络,便能发现,“百千万工程”的广东实践,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注脚。

既要区域协调,也要城乡融合,多重任务交织,碎片化、单兵突进已难奏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见证并参与了浙江“千万工程”的实施,如今受聘为广东“百千万工程”首席专家。他认为,“百千万工程”是学用“千万工程”理念、方法和机制的典范,尽管广东面临城乡与区域双重不平衡,与浙江区域相对均衡的省情不同,但思路与做法一脉相承。“融珠入湾、山海联动”借鉴浙江“山海协作”经验,以大湾区带动大山区、珠江口联动珠江源,要缩小区域差距,粤版的“山海协作”需要不断深化。

当“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等多重目标并举,当“发展县域经济”“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等多项任务交织,碎片化、单兵突进式的发展方式已难奏效,该如何有序推进?

“百千万工程”的做法是,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整体与局部的有机统一,进行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以县域作为关键枢纽,在强化珠三角引擎带动的同时,培育壮大粤东西北增长极,构建“多极发力、多维联动、多点支撑”的全域发展新格局。


江门开平市赤坎华侨古镇。赤坎度假区 供图

调研中,记者深切感到,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全省上下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共识:党的领导是根本,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指挥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形成坚强组织保障;发动群众是关键,必须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让“百千万工程”成为千百万群众自己的事业;因地制宜是方略,必须分类施策、示范引领,推动县镇村在各自赛道上创先争优、错位发展;系统观念是精髓,必须把县镇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由表及里、强筋壮骨、塑形铸魂,推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久久为功是保证,必须抓住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创新举措、集中攻坚,一年接着一年干,持之以恒出成效。

“这一共识,正是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系统思维的集中体现。”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谢宝剑认为,正是因为拿出了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打法和新动作,“县域产业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风貌提升、集成式改革创新、社会力量动员”五大行动关联支撑、环环相扣、一体推进,各项改革与发展举措产生共振效应和“化学反应”,充分挖掘各地比较优势和资源要素,“最大短板”才逐步转变为“最大潜力板”,迸发出蓬勃发展态势。

在“百千万工程”实践中,系统思维更加具象化了,被各地各部门广泛运用。在粤西,湛江市委副书记刘智勇介绍,湛江正谋划以建设604公里的环半岛滨海旅游公路为主轴和抓手,将沿线农文旅资源连线成片,将沿路县镇村风貌系统重塑;在粤东,汕尾启动“明珠”系列攻坚行动,聚焦风貌提升、产业培育等十大领域集中突破,现已推进到“明珠十号”;在粤北,仁化县依托丹霞山打造了瑶塘新村等4个特色民宿集群村,让每一间客房都是“观山的画框”……


汕头市金平区少年二十四节气鼓队。

今年6月底,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台“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核心目标直指“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集中上市季,荔枝大丰收,在“媒体+全域营销”的助推下,不但没有出现“丰产滞销”困境,荔农还普遍增收一至三成,实现了市场丰盈、农民丰收。

系统谋划,正释放出澎湃的发展动能。

既不能依赖政府大包大揽,也无法指望市场自发调节,关键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高水平结合与良性互动

近日,在2025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向全球喊话,广东努力做到审批备案事项最少、速度最快和服务最好,“以政府的高效率配合、支持、促进市场的高效率”。

参与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规划的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院院长吴志才,对此感触很深。他认为,广东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市场驱动发展、发展反哺民生”的良性闭环。

在这一闭环中,有为政府着力于“顶层设计、搭建平台、营造环境、兜底保障”,一方面广东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谋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环万绿湖绿色发展区等跨区域重大战略平台;另一方面以县域产业平台升级为抓手,积极打造15个省级产业转移主平台,106个省级特色园区集群。有效市场则体现在“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支撑”等方面,如政府引导下的飞地经济模式,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县域投融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乐昌市北乡镇。

韶关乐昌市北乡镇的实践与此高度契合。通过打破传统行政壁垒和资源孤岛,实现了“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

北乡镇政府牵头编制整镇运营工作方案,明确“短期筑基础、中期提品质、远期树标杆”目标,具体运营交由风物北乡运营公司执行。今年以来,该公司通过精准招商,成功招引农产品深加工、新媒体运营、主题民宿等项目11个,总投资超2亿元。公司将年利润的30%用于村集体积累、20%用于农户二次分配,覆盖6个行政村,助力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收15万元,农户人均增收超2000元。


丹霞印象·蜜峰民宿。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明忠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让市场更有效,需要政府更有为;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就越有效。市场自发驱动下,容易对资源要素产生虹吸效应,形成“中心-边缘”结构,政府必须着眼协调均衡,确保发展成果普惠共享,防止“市场失灵”导致两极分化。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实践表明,唯有“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同频共振,才能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不管是协调发展,还是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核心理念都是人民至上

在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中,印刻着深厚的为民情怀。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个“后进生”逆袭为“优等生”的故事。

2023年底,韶关翁源县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35%,在全省排名靠后。痛定思痛,一场污水治理攻坚战当即开展。两年时间不到,全县已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受益农户超15万人。2024年底,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会暨培训班在翁源召开,“农污治理翁源经验36字诀”面向全省推广。

从全省垫底到全省示范,逆袭背后是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那就是始终让群众作为治理的主体,坚持“问需于农”“问计于农”“问效于农”,让群众全程参与设计、监督与管护。同时,因地制宜推行资源化利用模式,真正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民生工程成了暖心工程。


翁源县坝仔镇珍珠村5、6组8T预处理罐站点。

同样的暖心工程正在粤西上演。今年“五一”长假,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迎来30多万客流,日均营业额超10万元。这座由“矿坑伤疤”蝶变而来的“城市会客厅”,以生态环境的“再造”成为广东“百千万工程”的一个样本。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带’,露天矿的蜕变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奇迹,更是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茂名市委副书记周俊波介绍,环露天矿周边通过典型镇村培育,打造“油城墟”、建设烟火田园“万亩方”、生态农业科普园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乐趣。

在“百千万工程”一系列举措下,实施3年来,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稳定缩小,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获得了就业机会,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


阳江阳西产业园区。阳江市“百千万工程”指挥办公室 供图

网上有一则粤西网友留言:“基建和环境变好后,自然有更多人愿意来投资,也有很多人不再背井离乡。珠三角不是天生就富裕发达的,以前也有很多人跑到海外谋生,积累了财富把珠三角建设好后,又吸引了更多外资,我们就在经历他们以前那个阶段。”

这是粤西人的信心与决心,也是广东全省正在奋力奔跑的方向,更是全体人民可以期待的未来。

南粤儿女心向党,改革开放走在前。“持续抓下去”,久久为功,下一个五年、十年,岭南大地必将书写更加动人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锋哲 李竟涵 吴砾星 梁冰清 李红波


监制:朱一鸣 编辑:何沁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农民日报 incentive-icons
农民日报
最新鲜、最全面的三农资讯
14785文章数 2065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