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汤和辞官归里,临行大胆要封赏,两年后才悟,他真通透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洪武十五年冬,凤阳汤府的清晨被急促马蹄声划破。

丫鬟慌奔进书房,声音发颤:“老爷!锦衣卫来了,还带着圣旨!”

汤和握着毛笔的手猛地一抖,墨汁染黑账本,脸色瞬间惨白。

汤鼎冲进来搀扶:“叔父,他们把府邸都围住了!”

汤和挣扎站起又跌坐,嘴唇哆嗦:“终于…… 还是来了……”

院外传来锦衣卫千户冷喝:“传圣旨,汤和接旨!”

汤和被扶到院中,扑通跪地,额冒冷汗:“罪…… 罪臣汤和…… 接旨……”

他闭眼垂泪,心想两年装疯卖傻终究躲不过。

陈千户展开圣旨,声音清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汤和心提到嗓子眼,只等 “赐死” 二字落下。

却听千户念:“特赐黄金一千两,良田一千亩,以彰其功!”

汤和猛地睁眼,满脸错愕,竟忘了谢恩。

01

洪武十三年秋,应天府。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午门外已经聚集了数百名文武百官。今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大将军汤和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交出执掌了三十余年的兵权。

"宣汤和觐见!"

太监尖细的嗓音划破了清晨的寂静。

汤和身着一品武将官服,腰间空荡荡的,往日悬挂的佩剑已经被解下。他今年六十三岁,鬓角花白,背脊却依旧挺得笔直。只是那双眼睛,从前锐利如鹰,如今却多了几分浑浊。

"老臣汤和,叩见陛下!"他跪在金殿正中,三呼万岁。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穿着明黄色的龙袍,脸上看不出喜怒。他今年四十六岁,正值壮年,一双眼睛却深邃得让人看不透。

"汤卿平身。"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

汤和没有起身,反而从怀中取出一个锦盒,双手举过头顶:"陛下,老臣今日特来交还兵符、将印、调兵虎符,恳请陛下收回!"

殿上顿时一片寂静。蓝玉站在武将行列中,眼神复杂地看着跪在地上的汤和。这位蓝国公,常遇春的妻弟,如今正如日中天,手握十万精兵。他低声对身边的傅友德说:"汤将军这是真要告老还乡了。"

傅友德,南国公,沉默地点了点头。他今年五十八岁,征战一生,最懂得兵权二字的分量。

颍国公冯胜站在最前排,他比汤和小三岁,正值用武之年。看着汤和交出兵权,他心中五味杂陈。



朱元璋缓缓站起身,走下台阶,亲自接过了锦盒。他打开盒子,里面静静躺着三样东西:刻着"南军都督"的兵符、将军大印、还有那枚可以调动二十万大军的虎符。

"汤卿……"朱元璋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说不清的情绪,"你我自幼相识,一起长大,一起打天下。如今你年纪大了,朕也不好强留。只是,朕心中……"

"陛下!"汤和突然抬起头,那双浑浊的眼睛里竟然泛起了泪光,"老臣能为陛下效力三十载,已是三生有幸。如今老臣年老体衰,不堪重用,只想回乡养老,不给陛下添麻烦了。"

朱元璋看着这位儿时的玩伴,想起了当年在濠州城外,两个穷小子一起给地主放牛的日子。那时候谁能想到,他们能有今天?

"好,朕准了。"朱元璋转身回到龙椅上,"传旨,汤和交权有功,赐……"

"陛下!"汤和突然又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讨好,"老臣,老臣还有一事相求。"

满朝文武都愣住了。蓝玉皱起眉头,这老头子该不会是舍不得兵权,又要反悔吧?

朱元璋也停了下来,看着汤和:"你说。"

汤和搓了搓手,脸上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笑容:"陛下,老臣为大明征战了三十多年,攻城略地,出生入死。如今告老还乡,身边也没什么积蓄,就想着……陛下能不能,能不能赏赐些田产宅院?也好让老臣回去有个安身之所,也能给子孙留点家业。"

此言一出,大殿上顿时传来窃窃私语。

"这汤和,好不要脸!"一个六部官员小声嘀咕。

蓝玉冷笑一声,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让周围的人都听见:"汤将军这是舍不得荣华富贵啊。交了兵权,还惦记着金银财宝。"

冯胜摇了摇头,叹息一声:"晚节不保,晚节不保啊。"

傅友德看着汤和,眼神里露出一丝失望。

汤和像是没听见这些议论,依旧跪在地上,满脸期待地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脸上看不出表情。大殿里的气氛凝固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皇帝的反应。

终于,朱元璋开口了:"汤和为朕征战多年,理应厚赏。"他顿了顿,扫视了一眼殿上的群臣,"传旨:赐汤和良田一千亩,应天府宅院一座,中都凤阳宅院两座。另赏黄金五百两,白银五千两,绸缎百匹,古玩字画若干。钦此!"

"谢主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汤和激动得声音都颤抖了,一连磕了九个响头。

退朝之后,汤和没有马上离开。他竟然当着众人的面,让太监把赏赐都清点了一遍。

"这黄金是五百两吗?让我看看成色。"汤和拿起一块金锭,对着阳光仔细看。

太监有些尴尬:"汤将军,这都是内库出来的,成色绝对没问题。"

"那也得看看。"汤和又拿起绸缎抖了抖,"这绸子的质量怎么样?哎呀,朝廷赏赐的东西就是好。"

旁边路过的官员纷纷侧目,窃窃私语。

"你看汤和那样子,真是老糊涂了。"

"就是,为了点银子,连脸都不要了。"

"我听说他以前可不是这样的人,怎么老了就变成这副德行?"

蓝玉从旁边走过,冷冷地丢下一句:"贪财怕死,不过如此。"

汤和像是没听见,还在那里数银子,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等到所有赏赐都清点完毕,汤和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他甚至还厚着脸皮问太监:"公公,这些东西什么时候能送到我府上?我可得早点回去准备准备。"

"三日之内定能送到。"太监强忍着笑意。

"那就好,那就好。"汤和笑呵呵地走了。

这一幕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城。茶楼酒肆,街头巷尾,到处都在议论这件事。

"你们听说了吗?汤将军交了兵权,临走还问朝廷要赏赐。"

"何止要赏赐,人家当场清点,生怕朝廷少给了似的。"

"唉,真是人老了就糊涂了。汤将军以前多威风,现在这样,让人唏嘘啊。"

"威风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舍不得金银财宝。"

汤府内,汤和的侄儿汤鼎正在收拾行李。他今年三十二岁,是汤家年轻一辈中最有出息的,跟着叔父学兵法,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将领。

听到外面的议论,汤鼎忍不住找到汤和:"叔父,您今天在朝堂上,是不是太……太那个了?"

"太哪个?"汤和正在书房里收拾东西,头也不抬。

"太贪财了!"汤鼎急了,"叔父,您好歹也是一品大将军,怎么能在朝堂上问陛下要赏赐?还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清点银两?现在整个京城都在传,说您晚节不保,贪财怕死!"

汤和停下手中的动作,转过身看着侄儿,脸上依旧挂着笑:"传就传呗,我又不靠名声吃饭。"

"可是,可是咱们汤家的名声……"

"名声?"汤和打断了他,"侄儿,你觉得现在这个世道,名声重要,还是命重要?"

汤鼎一愣。

汤和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吧,咱们回凤阳老家。京城这个地方,待不得了。"

他这话说得意味深长,可汤鼎却没听懂。

02

三个月后,中都凤阳。

汤府占地三十亩,是凤阳城里最气派的宅院。这是朱元璋赏赐给汤和的两座宅子之一,就在城西最繁华的地段。

汤和回到老家后,立刻开始大兴土木。他把宅子重新装修了一遍,换上最好的琉璃瓦,院子里铺上汉白玉的石板,还从江南请来工匠,修了假山、挖了池塘、种了奇花异草。

"叔父,这得花多少银子啊?"汤鼎看着那些工匠忙碌的身影,心疼得要命。

"不多,也就三千两。"汤和站在院子里,指挥着工匠,"这边再挖深一点,要能养锦鲤。那边搭个凉亭,以后夏天好乘凉。"

三千两!汤鼎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是普通百姓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

装修好宅子,汤和又开始置办田产。凤阳周边的良田,他见一块买一块,短短三个月就买了两千多亩。

"叔父,咱们家的田地已经够多了,您还买这么多干什么?"汤鼎劝道。

"哪里够多?"汤和摆摆手,"我得给子孙留点家业。你看看人家那些大户人家,哪家不是万亩良田?咱家才两千多亩,差远了。"

除了买田置地,汤和还在城里开了三家商铺:一家绸缎庄、一家粮店、还有一家当铺。

"这些生意能赚钱,得好好经营。"汤和对管家说,"记住,价格要公道,童叟无欺,这样生意才能长久。"

半年过去,汤和彻底在凤阳城扎下了根。他每天的生活极其规律:一觉睡到日上三竿,起来后慢悠悠地洗漱、吃早饭。上午在院子里侍弄花草,养养鸟,逗逗鱼。下午要么去茶楼喝茶听曲,要么在家里找几个牌友打牌。晚上吃完饭,再看看账本,清点一下今天赚了多少银子。

"老爷,今天绸缎庄的收入是二十三两,粮店十八两,当铺三十五两。"管家每天晚上都要汇报。

"好好好。"汤和笑得合不拢嘴,"这日子过得舒坦。"

汤鼎看着叔父这副样子,心里五味杂陈。他记得叔父当年领兵打仗的时候,是何等的威风。那时候的汤和,意气风发,运筹帷幄,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将军之一。可现在呢?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数钱数地,活脱脱一个财迷老头。

"叔父,您以前不是这样的人啊。"一次吃饭时,汤鼎终于忍不住说。

汤和正在夹菜,闻言抬起头:"我以前是什么样?"

"您以前带兵打仗,运筹帷幄,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可现在……"汤鼎叹了口气,"现在您整天就知道钱、地、生意,还有什么吃喝玩乐,这……这太让人失望了。"

汤和放下筷子,看着侄儿,脸上依旧挂着笑:"侄儿,你觉得叔父现在这样不好?"

"当然不好!"汤鼎有些激动,"您可是开国大将,征战沙场三十余年,如今却变成这样,传出去多丢人!"

"丢人?"汤和笑了,"侄儿,你知道什么叫丢人吗?"

不等汤鼎回答,他接着说:"丢人就是死了还要被人戳脊梁骨。活着的时候被人说几句怕什么?反正叔父我脸皮厚,不在乎。"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可汤鼎却听得一头雾水。

除了经营家业,汤和还特别热心慈善。凤阳城里的穷苦百姓,谁家有困难,他都乐意帮忙。

"老爷,城东李家的孩子生病了,没钱看大夫。"管家来报。

"给他们送十两银子去,再请个好大夫。"汤和挥挥手。

"老爷,城西张家的房子被大火烧了,一家人没地方住。"

"让他们先住进咱家的空房子,再给他们一百两银子重建房子。"

消息传开,周边的百姓纷纷称赞汤和是个大善人。可京城那边传来的消息,却是另一番景象。

"听说汤和在凤阳过得可滋润了,整天吃喝玩乐,数银子数地契。"

"可不是,听说他每个月都要给朝廷写信,事无巨细汇报自己又买了多少地,赚了多少银子。"

"这老头真是糊涂了,还怕陛下不知道他有多少家业似的。"

汤和确实每个月都给朱元璋写信,而且写得特别详细。



"臣汤和叩禀陛下:臣回乡数月,蒙陛下天恩,在凤阳安居乐业。臣新购良田三百亩,位于城南,土质肥沃。又在城内开设当铺一家,每月可收利银二十余两。臣日日感念陛下恩德,唯有勤俭持家,方不负陛下厚望……"

汤鼎看到这封信,简直不敢相信:"叔父,您给陛下写信,汇报这些干什么?陛下日理万机,哪有时间看您这些琐事?"

"陛下忙,我就不能写了?"汤和一脸无辜,"我这是让陛下放心,知道我在老家过得好。"

"可是您……"汤鼎欲言又止,"您这不是摆明了告诉陛下,您很有钱吗?"

"对啊,我就是要让陛下知道我有钱。"汤和笑呵呵地说,"怎么,有钱还不能让人知道了?"

汤鼎彻底无语了。

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汤和在凤阳过着富家翁的生活,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数钱、买地、吃喝玩乐。而京城那边,关于他的议论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人都说他老糊涂了,贪财好色,晚节不保。

洪武十四年春,汤鼎从京城办事回来,带回来一些消息。

"叔父,我在京城见到蓝将军了。"汤鼎坐在汤和对面,小心翼翼地说。

"蓝玉?"汤和正在喝茶,头也没抬,"他现在风光得很吧?"

"何止风光,简直是炙手可热。"汤鼎压低声音,"听说陛下对他特别器重,军中大小事务都让他做主。他现在掌管着十五万精兵,就连朝中的文臣见了他,都要礼让三分。"

"那挺好。"汤和放下茶杯,"年轻人就该多干事。"

"可是……"汤鼎犹豫了一下,"我听说京城有些风言风语,说蓝将军太过张扬,行事有些不知收敛。"

汤和看了侄儿一眼:"你想说什么?"

"叔父,我觉得蓝将军这样下去,迟早要出事。"汤鼎小声说,"陛下最忌讳的就是武将专权,蓝将军现在这么显赫,陛下会放心吗?"

汤和沉默了片刻,然后笑着说:"那是他的事,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咱们就是老百姓,好好过日子就行了。"

"可是叔父,您以前也是……"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汤和打断了他,"侄儿,记住叔父一句话:做人要懂得进退。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千万不要不知道天高地厚。"

这话说得意味深长,可汤鼎依旧没听懂。他只觉得叔父是真的老了,胸无大志,满脑子都是金银财宝和田地铺子。

03

洪武十四年夏,一个消息震动了整个大明朝:丞相胡惟庸被诛,罪名是谋反!

这个消息传到凤阳时,正值盛夏。汤和在院子里乘凉,听到管家来报,手中的蒲扇停了一下。

"胡惟庸死了?"

"不只是他,还牵连了三万多人!"管家压低声音,"听说陛下震怒,查抄了很多官员。京城现在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锦衣卫。"

汤和沉默了片刻,挥挥手:"知道了,下去吧。"

等管家走后,汤鼎凑过来:"叔父,胡惟庸可是丞相,怎么会谋反?"

"谁知道呢。"汤和继续摇着扇子,"反正跟咱们没关系。咱们就是老百姓,这些朝堂上的事,管不着。"

"可是叔父……"

"行了,别想那么多。"汤和打断他,"对了,咱家城南的那块地,收成怎么样?今年雨水多,别涝了。"

汤鼎无奈,只能跟着叔父讨论庄稼的事。

胡惟庸案过去不久,京城又陆续传来一些消息。很多开国功臣被牵连进去,有的被革职查办,有的被抄家灭族。整个朝堂,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中。

汤鼎每次从京城回来,都要跟汤和汇报这些消息。

"叔父,又有几个将军被查办了。"

"嗯。"汤和正在数账本。

"叔父,听说锦衣卫开始盯上武将了。"

"哦。"汤和头也不抬。

"叔父,您就不担心吗?"汤鼎终于忍不住,"您以前也是朝中重臣,万一……"

"万一什么?"汤和抬起头,脸上依旧挂着那副笑容,"我现在就是个老百姓,整天就知道赚钱,有什么好担心的?"

他放下账本,站起身走到窗边:"侄儿,你记住,这个世道,越是显赫的人,死得越快。像叔父这样,没有兵权,没有野心,整天就知道钱财,这样的人,陛下还会忌惮吗?"

汤鼎似懂非懂。

洪武十五年春,京城传来更加震惊的消息:南国公傅友德被赐死!

这个消息像一道惊雷,劈在所有人头上。傅友德可是开国元勋,战功赫赫,怎么会突然被赐死?

"听说是因为傅将军在宴会上顶撞了陛下。"管家带回来小道消息,"陛下当场大怒,让他回家自裁。傅将军当时就拔剑……"

"够了,别说了。"汤和打断他。

那天晚上,汤和一个人在书房待到深夜。汤鼎路过,看到书房里还亮着灯,忍不住推门进去。

"叔父,您怎么还不睡?"

汤和坐在桌前,面前摆着一壶酒,两个杯子。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

汤鼎坐下,汤和给他倒了一杯酒。

"侄儿,你知道傅友德是怎么死的吗?"汤和问。

"不是说顶撞了陛下……"

"那只是表面原因。"汤和打断他,"真正的原因是,他太能干了,太有威望了,手里还有兵权。这样的人,陛下怎么能放心?"

汤鼎愣住了。

"侄儿,你跟着叔父这么久,还是不明白一个道理。"汤和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在陛下眼里,能臣太多,庸臣太多,最缺的是废臣。"

"废臣?"

"对,废臣。"汤和又给自己倒了一杯,"就是那种没用的、贪财的、胸无大志的、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这种人,对朝廷没有威胁,陛下反而会放心。"

汤鼎似乎明白了什么,可又说不清楚。

没过多久,又一个重磅消息传来:颍国公冯胜被收回兵权,软禁在府中!

这次,连汤鼎都感觉到了不对劲。冯胜可是朝中数一数二的名将,连他都被软禁了,那其他人呢?

"叔父,现在京城的气氛太可怕了。"汤鼎忧心忡忡,"开国功臣一个接一个出事,这……"

"所以叔父早就回来了啊。"汤和依旧是那副轻松的样子,"你看叔父多聪明,早早交了兵权,回老家做富翁,多好。"

"可是叔父,万一……"汤鼎不敢往下说。

"万一什么?万一陛下也对我起疑心?"汤和笑了,"侄儿,你觉得陛下会怀疑一个整天数银子、买地、吃喝玩乐的老头吗?我现在连鸡都杀不动了,还能造反不成?"

汤鼎不说话了。

"记住,傻人有傻福。"汤和拍了拍他的肩膀,"在这个世道,聪明人死得快,傻人活得久。"

洪武十五年秋,京城的杀伐之气越来越重。几乎每隔几天,就会传来某某官员被查办、某某将军被软禁的消息。整个朝堂,人人自危,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

汤和却依旧过着他的富翁生活。该吃吃,该喝喝,该数钱数钱,该买地买地,好像外面的风浪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甚至还在这个时候又买了五百亩良田,还在城里新开了一家酒楼。

"叔父,您现在还有心思买地开酒楼?"汤鼎简直不敢相信。

"怎么没心思?这可是赚钱的好机会。"汤和一脸兴奋,"你想啊,现在京城那么乱,很多人都想逃出来,这凤阳离京城又近,肯定会有不少人来避难。咱们开个酒楼,生意肯定好。"

汤鼎彻底无语了。

最让汤鼎无法理解的是,汤和在这个敏感时期,竟然还给朱元璋写信汇报自己的家业。



"臣汤和叩禀陛下:臣又购良田五百亩,新开酒楼一家。臣家业日渐兴旺,全赖陛下洪福。臣每日感念陛下恩德,唯有勤勉经营,方不负陛下厚望……"

"叔父,您疯了吗?"汤鼎看到这封信,急得跳脚,"现在京城那么乱,您还给陛下写这些,您这不是找死吗?"

"怎么是找死?"汤和一脸无辜,"我这是向陛下汇报情况,表忠心。"

"可您汇报的都是些什么?买地、开酒楼、赚银子,陛下会怎么想?"

"陛下会想,这老头就知道钱,没别的想法。"汤和笑呵呵地说,"这不挺好的吗?"

汤鼎张了张嘴,不知道该说什么。他开始怀疑,叔父是真的老糊涂了,还是在装疯卖傻。

秋去冬来,京城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很多武将开始主动交出兵权,想要明哲保身。可即便如此,依旧有人不断被查办。

汤鼎每次从京城回来,都能看到叔父在院子里悠闲地侍弄花草,或者在书房里计算账目。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他觉得荒诞又迷茫。

"叔父,您就真的一点都不担心?"一天傍晚,汤鼎忍不住问。

汤和正在给一盆兰花浇水,闻言头也不抬:"担心什么?"

"担心……担心您自己啊!"汤鼎急了,"现在那么多功臣都出事了,万一哪天……"

"哪天什么?哪天轮到我?"汤和终于抬起头,看着侄儿,"侄儿,你觉得叔父现在这个样子,值得陛下动手吗?"

汤鼎愣住了。

"整天就知道赚钱的老头,贪财怕死,胸无大志,这样的人,对朝廷能有什么威胁?"汤和放下水壶,"侄儿,有时候,无用就是最大的有用。"

这话说得云里雾里,汤鼎却隐隐约约觉得,叔父好像真的不是老糊涂。

04

洪武十五年冬月,凤阳城外飘起了小雪。

这天清晨,汤和正在书房里核算账本。管家送来这个月的收支报表,他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笔地核对。

"绸缎庄这个月收入不错啊,赚了八十多两。"汤和满意地点点头,"粮店也还可以,五十来两。就是当铺差了点,才三十两,怎么回事?"

"老爷,最近借贷的人少了,而且好些人都还不上钱。"管家小心翼翼地说。

"还不上就算了,别逼得太紧。"汤和挥挥手,"做生意要留余地,别把人逼急了。"

正说着话,院子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汤和抬起头,眉头微微一皱。

"老爷,老爷不好了!"丫鬟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脸都吓白了,"锦衣卫!锦衣卫来了!好多人,还带着圣旨!"

"什么?"管家大惊失色,手中的账本啪嗒一声掉在地上。

汤和手中的毛笔停了一下,一滴墨汁滴在账本上,慢慢洇开,把整行数字都染黑了。

他的手开始颤抖,脸色瞬间变得苍白。

"叔父!"汤鼎听到动静,飞快地冲进书房,"锦衣卫来了,带着圣旨,还有好多人,把整个府邸都围住了!"

汤和站起身,可双腿一软,又跌坐回椅子上。他嘴唇颤抖,连话都说不清楚:"来了……终于……终于还是来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