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鲁西南的东明县,规上工业企业营收约占全市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县。然而,企业“有高山无群峰”、产业“有规模缺链条”的结构性问题,曾像一道无形的壁垒,制约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穷则变,变则通。近年来,东明县瞄准烯烃新材料这一赛道,以“一滴油”为起点,向“一根丝”“一匹布”“一件成品”延伸,推动产业链向下游拓展、价值链向高端攀升,走出一条从基础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全链条发展之路。
从“一业独大”到“多链协同”
11月11日,菜园集镇的慕驰龙洋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数十名员工正紧张作业,7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应对电商节期间的井喷式订单。负责人张永刚认真检查着一批批即将发货的航空杯产品,抽空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改性技术,把聚丙烯从‘论吨卖’变成了‘论克卖’。”
该企业成立于2023年,目前改性聚丙烯塑料和改性聚乙烯塑料年产量约3.5万吨。其二期项目即将开工,生产用于制造汽车保险杠、内饰等高端塑料的改性颗粒,着力打造从“一粒塑料”到“一套汽车内饰”的产业链。
“目前,东明县的烯烃原材料年产能达60万吨,随着一批重点项目推进,未来几年可达1000万吨,发展这一产业(烯烃新材料产业)有基础、有优势、有潜能。”东明县委书记赵海林表示。
过去,东明石化生产的60万吨烯烃原料,大多作为基础化工产品外销,附加值较低。如今,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大屯镇荣聚包装、刘楼镇伊思特塑业、武胜桥镇盛创美奥等一大批烯烃新材料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东明县迅速集聚。
目前,全县82家新材料企业每年可就地转化聚丙烯、聚乙烯等原料10万余吨,产品覆盖食品包装、管道管材、电子配件等10余个领域。
从“园区经济”到“全域联动”
产业振兴该如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随着东明县烯烃新材料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也不断向乡村流动。
“这活儿不累,计件算钱,多劳多得。”刘楼镇半坡杨村共富车间,村民王晓娟一天能缝制近百个吨包,月入超7000元,“以前种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好了,农忙时请假,农闲时上班,两份收入,还能顾得上家里。”像王晓娟一样在家门口就业的群众越来越多,乡村车间正成为东明县“全域联动”发展的重要支点。
在刘楼镇,依托新材料产业链延伸,今年建起了4家新材料企业,配套建设吨包加工点10处。吨包产业带动就业近2000人,惠及全镇五分之一家庭,一个“吨包小镇”初具雏形。
目前,东明烯烃新材料企业已实现全县14个乡镇(街道)全覆盖。这种“以点带面、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发展模式,破解了乡村产业“空心化”难题,让乡村振兴有了可持续的产业支撑。
从“政策输血”到“机制造血”
产业腾飞,离不开适宜的土壤。发展烯烃新材料产业,东明县不是盲目冲锋,而是系统作战。
产业发展之初,东明县开展了新材料产业“大摸底”,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天津、深圳、洛阳等地,考察知名的新材料企业和规模集聚的生产基地。确定产业后,东明县又以高层设计先行,通过高位推动的“链长制”将产业蓝图一绘到底,确保了发展方向不偏、力量不散。在此基础上,以真金白银的奖补和“一事一议”的灵活机制,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的初创成本与创新风险。
高位推动下,政策与市场双向发力,政府与企业同频共振。刘楼镇通过盘活低效闲置地块,建成4个初具规模的新材料产业园区;陆圈镇“腾笼换鸟”,企业建厂成本较常规大幅降低;武胜桥镇的烯烃新材特色产业园,已入驻企业6家,带动建设吨包加工点36处。各种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让“沉睡资源”变成了一个个“活力载体”。
黄河滔滔。东明县的烯烃产业如大河之水,从上游奔涌而下,滋润了整个产业链。今年前三季度,东明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79亿元,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如今的东明县已从“产业藩篱”中走出,烯烃新材料企业正聚链成群,“铺天盖地”。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源劭 彭传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