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上将,是在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以后设置的,主要授予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有杰出贡献的将领。至1958年共有57位解放军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上将军衔。
这五十七位开国上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或多或少都在当时非常有名的《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等杂志上发表过革命回忆文章,而且系统完整地撰写了个人回忆录的开国上将,其实也大有其人。
![]()
![]()
![]()
![]()
这些开国上将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撰写回忆录,大多也在改革开放以后,此时他们大多由于年事已高,开始从各自担任的领导岗位上全退、或半退下来以后。
据我所知,大概有以下近二十位(约占到开国上将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多),我会略作点评,并同时附上各自回忆录的封面截图和出版社以及第一版(或再版)的出版时间等相关信息,供大家查找检索。
早期凡是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开国上将的回忆录,大都会在封面的左上角有个明显的LOGO,那就是代表上将军衔的三颗红色的五角星:
1.萧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97年6月第1版)
民间有所谓“萧克镇上将”之说,作为开国第一上将的萧克,革命资历非常老,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湘南起义,是井冈山时期的老革命,红六军团的军团长,二方面军成立时的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
![]()
妥妥的大将以上的资历,但却因为长征时期和国焘的关系比较暧昧,被老人家认为有“不老实”之嫌,所以在授衔时仅授了上将。
不过,萧克是开国上将里面最长寿的一位,活了102岁。晚年笔耕不辍的萧克,还凭借创作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2.张宗逊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张宗逊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参加过秋收起义,是教员最早的警卫员之一,算是典型的“双红一”(指红一方面军的红一军团)出身。历任红一方面军第36师师长、120师358旅旅长、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
据说张宗逊本是开国大将的有力竞争者,但是一场大同集宁战役没有打好,多少让他的后来军事生涯受到了些许影响。
![]()
不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虎父无犬子,张宗逊的儿子张又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任中共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陆军上将军衔。
父子两代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将,也算是我军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吧。
3.许世友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9月第1版)
许世友应该是开国上将里面知名度较高的一位吧,晚年还宝刀不老,挂印出征,以七十多岁的高龄和杨得志上将联手指挥了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为改革开放打下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许世友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员虎将,早年曾在少林寺习武,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战功赫赫,红军时期就是红四主力部队的军事主官,抗战时期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旅旅长,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率部解放济南又添一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坐镇南京军区,担任军区司令员。也是唯一特批允许土葬的我党高级干部。
4.杨成武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7年6月第1版)
杨成武上将也是典型的“双红一”,是我军著名的“三杨”之一(另两位是开国上将杨得志和开国上将杨勇),长征时期担任红一军团11师第32团政治委员,率部担任前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飞夺泸定桥和夺取天险腊子口都是这支英雄部队的著名战绩。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本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后任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一地委书记,冀中军区司令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杨成武担任过北京军区司令员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
2004年杨成武上将去世时,他当年战斗过的冀中地区的上万名老百姓自发前来送别。一位在八宝山工作多年的老职工感慨道:"自从周总理逝世以后就很少见过有这么多人来了。"
5.李志民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93年8月第1版)
李志民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乡农协副委员长、游击队党代表、红军中的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抗大分校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分区政委、军区副政委、纵队政委、兵团政治部主任、兵团政委等职。
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红一方面军长征、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北岳区反“扫荡”、大清河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兰州战役等战役战斗。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陕西军区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委、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副政委、志愿军政委、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委、军委顾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6.王平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92年10月第1版)
王平1926 年参加组织农民协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三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陕甘支队第二纵队11大队政治委员, 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副主任,红二十七军政治委员。抗战时期任八路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冀中军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兼第一纵队政治委员,北岳军区、察哈尔军区司令员。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兼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政治委员,志愿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炮兵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7.叶飞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8年11月第1版)
叶飞是开国大将粟裕麾下著名的“叶(飞)王(必成)陶(勇)”之一。素有华侨将军的美誉,他出生于菲律宾。是开国上将里面为数极少的没有参加过长征的,他留在闽东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
抗战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新四军挺进纵队政治委员兼副司令员、新四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
![]()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司令员。
兵败金门是叶飞上将永远的痛。
8.王新亭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92年12月第1版)
王新亭也是红四出身的开国上将。而且是革命队伍当中极少数视力不太好的高级将领,估计和开国大将黄克诚可有一比。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连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旅政委、纵队政治部主任、军区司令员、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副司令员等职。
![]()
先后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红军长征,参与指挥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铺战斗,参与指挥漳南战役,参加了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扶郿战役、兰州战役、秦岭战役、成都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副政委、济南军区代理司令员兼第二政委、军事科学院副政委、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政委等职。
9.李聚奎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6年9月第1版)
李聚奎是少有的出身红一,但又在红四任过职的开国上将,还参加了艰苦卓绝的红西路军的西征河西,西路军失败后,九死一生才回到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参谋长,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决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处副处长,西满军区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
10.杨得志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93年1月第1版)
杨得志是著名的“军中三杨”之一,也是典型的“双红一“。晚年与许世友上将联手,担任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指挥与领导。
杨得志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班长、排长、连长、团长、师长等职。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团长,三四四旅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一、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等职。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
11.陈再道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8年8月第1版)
陈再道也是红四出身的开国上将。红四出身的开国将军素以骁勇善战、悍不畏死著称。
陈再道1926年4月起先后参加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1927年11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随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
![]()
后又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兼冀南军区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南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铁道兵司令员
12.刘震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刘震与开国上将韩先楚都是出身红25军的开国上将。
刘震1930年参加赤卫军,193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由地方武装转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1934年任第75师224团1营1连政治指导员,同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15军团的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劳山、直罗镇和东征战役。
![]()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4旅旅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10旅旅长、第3师10旅旅长兼淮海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协助师长黄克诚率部开赴东北。
1946年3月任中共吉江省委书记兼吉江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9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1948辽沈战役中,指挥所部参加攻克义县、锦州和沈阳的战斗。11月任第39军军长,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5月起任第四野战军第14、第13兵团副司令员兼39军军长,先后参加了宜沙、衡宝、广西等战役。
1950年10月任中南军区空军司令员,11月调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司令员。1958年9月兼任空军学院院长和政治委员。1973年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任新疆军区司令员,1980年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3.钟期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1版)
钟期光是极少的没有参加过长征的开国上将。内地女演员柯蓝(本名钟好好)是钟期光上将的孙女。
钟期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红军。历任中共平江县委组织部长、红5军和湘鄂赣省委秘书长、红16师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政治处主任、抗日先遣支队政治部主任、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暨第3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委、军事学院政委、军事科学院副政委等职。
![]()
14.洪学智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2007年8月第2版)
洪学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六星上将”,分别在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他也是出身红四方面军的开国上将。
洪学智1927年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副师长、军区副司令、军区司令、纵队司令、军长、兵团副司令等职,参加了长征、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方勤务司令部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职。
15.宋任穷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10月第1版)
宋任穷也是典型的“双红一“出身,参加过秋收起义。
1926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党。曾任区农会委员长,县工农义勇队中队党代表。参加秋收起义后,任红军连党代表,团、师政委。长征中任干部团政委,到陕北后,任红28军政委、军长。1937年后,任129师政治部副主任,东进纵队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政委,平原军区司令员,平原分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政委,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部长,豫皖苏分局书记兼华野副政委。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委副书记,云南省委书记,西南局副书记,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第二、第三、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东北局第一书记,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组织部部长,以及中顾委副主任。
16.陈锡联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2004年1月第1版)
陈锡联也是红四出身的开国上将,算是红四的后起之秀。最露脸的一仗就是抗战初期率领所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五八旅七六九团夜袭鬼子的阳明堡机场,歼灭日军100余人,击毁击伤飞机24架,有力地配合了国军的正面战场作战。
![]()
陈锡联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甚至在教员病重期间,曾经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17.王宏坤《我的红军生涯》(人民出版社 1991年7月第1版)和《再忆征战生涯》(人民出版社 1993年3月第1版)
王宏坤上将是和许世友上将、陈再道上将都是红四方面军的特别能打的年轻将领,当红四方面军主力军军长的时候,年纪也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他的堂哥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不知王宏坤的回忆录为什么没有由解放军出版社进行出版,而是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稍微值得提一句的是,在那个人妖颠倒的特殊十年,王宏坤上将一不小心上了“永远健康”的贼船,事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组织处理。
![]()
![]()
18.周士第回忆录(人民出版社 1979年4月第1版)
周士第可能是开国上将里面出版回忆录最早的,早在1979年4月就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个人回忆录。
周士第是海南琼海人,革命资历很老,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与组建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是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部参加南昌起义,任第25师师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失利后,辗转香港、南京、上海、西安、福建等地。
后在1933年重新归队,任红军大学军事教员,并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任干部团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士第任八路军第120师参谋长。
![]()
![]()
周士第的回忆录比较简单,篇幅较少,是由若干篇回忆文章构成的,主要是回忆了他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经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历则只字未提。
最后,还想再多说几句。
开国上将当中的陈士榘上将和张爱萍上将,这二位虽然自己没有留下任何回忆录,但他们的子女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留下了对父辈经历的记录,也非常值得一看。
陈士榘上将的儿子陈人康出了本口述史《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
张爱萍上将的儿子张胜也出了本《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副标题是“张爱萍人生记录”。
![]()
附:1955年9月27日授予以下55位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萧克,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达,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宗逊,时任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李克农,时任副总参谋长兼外交部副部长。
王震,时任副总参谋长兼铁道兵司令、政委。
许世友,时任副总参谋长兼南京军区司令。
邓华,时任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
彭绍辉,时任副总参谋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张爱萍,时任副总参谋长。
杨成武,时任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防空军司令。
韩先楚,时任副总参谋长。
李涛,时任总参谋部三部部长。
傅秋涛,时任总参谋部队列部长。
王平,时任总参谋部动员部长。
吕正操,时任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长。
傅钟,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肖华,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总干部部副部长。
甘泗淇,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宋任穷,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
赖传珠,时任总干部部副部长。
洪学智,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
周士第,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外训练部长。
郭天民,时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长。
周纯全,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杨至诚,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陈再道,时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兼武汉军区司令、湖北军区司令员。
陈奇涵,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
王宏坤,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
苏振华,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亚楼,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
刘震,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
陈锡联,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
韦国清,时任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公安军副司令。
陈士榘,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
陈伯钧,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院长。
钟期光,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宋时轮,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校校长。
朱良才,时任北京军区政委。
董其武,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9军军长。
唐亮,时任南京军区政委。
叶飞,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兼福建军区司令。
杨得志,时任济南军区司令。
王新亭,时任济南军区政委代司令员。
黄永胜,时任广州军区司令。
李天佑,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兼广西军区司令。
陈明仁,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55军军长。
贺炳炎,时任成都军区司令。
阎红彦,时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
谢富治,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兼政委。
陶峙岳,时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
乌兰夫,时任内蒙古军区司令、政委。
周桓,时任沈阳军区政委。
杨勇,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
李志民,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委。
赵尔陆,时任二机部长。
此后,又分别于1956年和1958年补授以下两位同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王建安,时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李聚奎,时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