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何兴安 通讯员 樊洛
凌晨5时,晨雾还没散,湘乡市中沙镇梅龙村9组的江铃文家已经亮起了灯。她轻手轻脚走进公公房间,用毛巾蘸着温水替他擦脸、换衣被;手上的活还没停,里屋父亲的咳嗽声又飘过来,她擦了擦手上的水珠,端着温水和药片快步折返——这样的清晨,她已重复了5000多个。
江铃文家就像藏在村里的“养老院”,而且很特别:她是“院长”,也是护工、厨师和后勤,服务4位平均年龄超80岁的患病老人。但很少人知道,她自己是个心脏装了支架的病人。
![]()
江铃文陪老人聊天。(记者 何兴安 摄)
夜间每隔两小时起床一次
14年前的那个冬天,是“养老院”的起点。当时江铃文的丈夫在外务工,公公查出前列腺癌后又两次跌倒,彻底失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靠人搭手。“他是我公公,我不照顾谁照顾?”她咬着牙接下担子,夜里每隔两小时就起身翻一次身,怕老人压出褥疮,喂饭时要把菜剁成泥,擦身时总先把毛巾焐热。
没等她喘口气,母亲离世、父亲突发轻度中风,连端碗都要扶;紧接着婆婆查出高血压、糖尿病,走路发颤;前几年,亲家公中风半身不遂,女儿女婿在外没人照料。“都是老人,总不能看着没人管。”江铃文没犹豫,一次次把老人接到自家农舍,这个特殊的家庭“养老院”,凑齐了4位服务对象。
江铃文家的灶台边贴着一张泛黄的纸,上面记着密密麻麻的字——公公:软食、忌辛辣;父亲:每日低盐、早晚测血压;婆婆:控糖、饭后走10分钟;亲家公:按摩左腿、喂药要掰碎。这是她的“工作指南”,也是4位老人的“健康保障”。
为了让老人们吃上新鲜菜,她在房前屋后开辟了三分菜园,清晨忙完护理就去浇水、摘菜,傍晚收拾完碗筷又蹲在菜园里拔草;老人们牙口不好,她的锅灶上总炖着粥、煮着软菜。她的床头放着4位老人的呼叫铃,提醒她夜间起床。2020年,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后,医生反复叮嘱要多休息,可她还是保持着两小时醒一次的习惯,“老人们喊一声,我得立马到。”她说。
有人问她累不累,她揉着腰笑:“咋不累?可听见公公说‘今天舒服’,看见父亲能自己端半碗饭,就觉得值了。”
把孝善种进乡邻的心田
如今走进江铃文家,总能听见老人们的笑声:公公能扶着栏杆走几步,父亲吃饭时不再洒得满桌都是,婆婆坐在门口晒太阳时会跟邻居唠家常。这份热闹,成了梅龙村最暖的风景。
“以前村里偶有老人没人管,现在看见江铃文,大家都主动多照顾自家老人了。”村党总支书记黄玲说,江铃文没说过一句大道理,却用14年的坚守,把“孝老爱亲”变成了村里的新风尚——有邻居跟着学做软食给家里老人吃,有年轻人周末回家帮父母干家务,“她就像一盏灯,照着大家往暖处走”。
夕阳下,江铃文在院子里陪着4位老人聊天。十四载寒来暑往,她用病弱的肩膀撑起4位老人的天,也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种在了烟火气里,长成了照亮人心的暖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