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数走入婚姻殿堂的人都会由衷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就如爱情里洁白的云朵,遇到婚姻就变成一地鸡毛。纯真的浪漫邂逅人间烟火,锅碗瓢盆的碰撞,会将爱情的果实拖入另一个维度。
但事实上,总有人能维持好婚姻,将爱情的甜度在婚后生活里缓缓释放,成为别人眼中最幸福的家庭。
那些善于经营婚姻的案例,总结为两个字:放下。
如果您能“放下”如下四条,必然会收获惊喜,收获幸福。
![]()
1、放下期待欲
你心中最完美的TA,其实同样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
婚姻中最隐蔽的内耗,是“期待落空”的循环。
我们总在婚前将伴侣理想化:期待他能时刻懂你,期待她能面面俱到,期待生活永远充满仪式感。
可现实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过度期待就像给对方套上枷锁,也给自己系上缰绳。
最终在“他为什么做不到”的质问中,耗尽彼此的耐心。
北宋文学家晏几道与妻子吴氏的婚姻,曾因双向期待的落空陷入绝境。
晏几道出身宰相官宦之家,17岁时因父亲晏殊离世,失去经济依靠后,便由二哥二嫂操办婚事,与吴氏结为夫妻。
他才华横溢却性情孤傲,拒绝仕途,一心沉迷诗词创作与歌女交往,满心期待妻子能成为“灵魂知己”。
既能读懂他词中的孤高意境,又能陪他安贫乐道、不问生计。
而吴氏所求不过是安稳日子,她期待丈夫能挑起家庭重担,让家人免于饥寒。
可晏几道不仅毫无养家意识,还因频繁搬运藏书耗费心力,让本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吴氏曾无奈厌弃,称其“如乞儿搬碗”。
晏几道常因吴氏无法理解自己的诗词心境而倍感孤独,甚至仅作一首《戏作示内》表达对藏书癖好的歉意,字里行间无半分对妻子的深情与体谅;
吴氏也因丈夫的情感疏离与不务正业满心委屈,看着一家饥寒交迫,对婚姻的期待渐渐消磨殆尽。
两人在“精神共鸣”与“柴米油盐”的巨大落差中频繁争吵,婚姻一度走到破裂边缘。
直到晏几道历经官场失意、家道中落的重击,尝尽世间冷暖后才幡然醒悟。
后来,他不再强求吴氏懂诗,反而看见她操持家务的坚韧,即便日子清苦,她仍咬牙维系家庭运转。
吴氏也不再抱怨丈夫不务正业,转而理解他对诗词的赤诚,默默为他整理书桌、守护藏书。
放下错位期待后,他们不再执着于“对方应该成为谁”,而是接纳“对方本是谁”,平淡日子反而多了份相濡以沫的安稳。
婚姻里的期待,最怕“你要星辰大海,他求三餐四季”,错位期待只会变成相互消耗的利器。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言:“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真正的接纳,不是强迫对方迎合自己的想象,而是在看清彼此的差异后,依然愿意各退一步、彼此迁就。
期待越少,包容越多;要求越少,幸福越多。
婚姻的温度,恰恰藏在“放下期待”的清醒里。
![]()
2、放下改造欲
与其改造对方,不如以身示范。你心中生活的样子,一定由你自己去打造。
每个人的性格、习惯、价值观,都是在几十年的岁月中慢慢形成的,如同根深蒂固的大树。
可很多人走进婚姻后,却想当一名雕塑家,试图将伴侣雕琢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这种改造欲,本质上是不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最终只会让对方在反抗中逃离,让婚姻在拉扯中内耗。
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与郗璿的婚事始于公元323年,在王羲之的族叔父王导府上牵线促成。
郗璿出身琅琊郗氏,父亲郗鉴是东晋重臣,她自幼饱读诗书、知书达理,且以聪慧贤淑闻名;王羲之虽出身名门望族,却性情洒脱不羁,全然没有士大夫的刻板规矩。
婚后不久,王羲之的“出格”行径便引发争议:他酷爱山水,常常约上谢安、孙绰等友人,自带酒食前往兰亭雅集,饮酒作诗尽兴时,便当众袒胸露背、随性畅谈,全然不顾世俗礼法。
公元353年,那场著名的“兰亭集会”后,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他放浪形骸的模样被时人议论纷纷。
有人私下劝郗璿:“王郎才华横溢却失于规矩,你身为正妻,当多加管束,让他符合士大夫的体面才是”。
郗璿却坦然回应:“他的才情全在这份随性自在里,若强行约束,反倒会磨掉他的灵气,得不偿失!”
她不仅从不过问丈夫的雅集行踪,还会提前为他准备好上好的笔墨纸砚,甚至在他醉归后,默默为他整理好散落的诗稿。
而王羲之也从未想过改造郗璿的严谨细致。郗璿持家有道,凡事都讲究章法,家中账目清晰、内外井然,就连仆人做事也需遵循规矩,这与王羲之的随性形成鲜明对比。
有一日,王羲之想将书房的藏书随意堆放,方便随时取用,郗璿却坚持要按经史子集分类归档,两人一度有了分歧。
但王羲之并未强求妻子迁就自己,反而认可她的条理:“你说得有理,这般整理,日后找书反倒省事”。
此后遇到家事决策,无论是田产打理还是子女教育,王羲之都会主动听取郗璿的意见,而郗璿也会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包容丈夫的随性之举。
最后,他们携手走过四十余载,成为东晋时期的婚姻佳话。
婚姻里的改造欲,就像拿着刻刀强行雕琢玉石,既会毁掉对方的本真,也会让自己在徒劳中疲惫不堪。
真正的爱,不是让对方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在看清他的棱角后,依然愿意拥抱他的全部。
你不必逼他变得圆滑,他也不必劝你变得随性,彼此尊重、各守本色,婚姻才能在舒适的相处中长久保鲜。
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如果我爱一个人,我就会接纳他的一切,包括他的缺点”。
放下改造欲,尊重伴侣的独立人格,允许他保持自己的本色,婚姻才能摆脱“对抗式相处”,走向真正的和谐。
3、放下胜负欲
胜负欲的本质是缺乏包容。把一个人的想法强加于一个家庭,结果就只有痛苦与失落。
演员黄磊与孙莉结婚二十余年,始终恩爱如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人都放下了胜负欲。
黄磊曾在采访中说:“婚姻里没有对错,只有包容。有时候争吵到最后,我会主动认错,不是因为我真的错了,而是我不想让她生气。”
2014年9月,两人因为大女儿黄忆慈的教育问题产生明显分歧。
当时女儿刚满8岁,孙莉坚持“让孩子自由成长”,认为童年应该以快乐为主,反对过早给孩子报各类技能培训班,担心挤压孩子的玩耍时间;
而黄磊则觉得“技多不压身”,希望多多能学习钢琴、绘画等技能,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争吵中,黄磊起初也据理力争,列举身边朋友孩子学技能的例子,试图说服孙莉。
但看到孙莉情绪越来越激动,他立刻停下争执,转而认真倾听妻子的顾虑,孙莉担心过度培训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等孙莉说完后,黄磊才平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不是要强迫她学,只是想给她多一些选择,要是她不喜欢,咱们随时可以停”。
最终,他们达成共识:尊重孩子的兴趣,先带多多体验不同的兴趣班,让孩子自主选择,父母仅做适度引导而非强迫。
正是这种“不争输赢”的智慧,让他们的婚姻始终充满温度。
正如作家苏岑所说:“婚姻的真谛,不是两个人永远不吵架,而是吵架后还能笑着走下去”。
放下胜负欲,把“争对错”变成“谈感受”,把“分高低”变成“共进退”。
婚姻才能在包容中长久,在携手中共赢。
![]()
4、放下控制欲
不论是婚姻还是爱情,都应该给对方留出自由的空间。
公元1037年,司马光与张氏成婚,彼时司马光刚中进士不久,任职奉礼郎;
而张氏出身官宦之家,性情开朗豁达,喜好结交宾朋、参与诗酒雅集,与司马光沉稳内敛、不喜应酬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婚后次年,张氏因频繁参加友人聚会,引起了司马光同僚的议论。
有人私下提醒司马光:“尊夫人社交过繁,恐遭人非议,不如稍加管束,让她多居家理事为好”。
甚至有好事者编造流言,称张氏与那位朋友交往过密,有失妇德。
面对流言蜚语,司马光却毫不动摇,他公开回应:“夫妻之间,贵在信任而非猜忌。她有自己的志趣与朋友圈,我若强行限制,既是对她的不尊重,也是对我们感情的亵渎”。
他不仅从未查问过张氏的行踪,更不会干涉她的社交选择,每次张氏外出赴约,他都只是叮嘱“注意安全,早去早回”,从未有过半句质疑。
张氏也以信任回应信任。
公元1046年,司马光因反对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被贬官至常州,仕途受挫让他一度心绪低落。
有人劝张氏“少外出、多陪伴”,甚至让她借机“约束”丈夫的言行,避免再遭贬谪。
但张氏深知司马光的刚正不阿,不仅没有干涉他的为官之道,反而继续保持自己的社交节奏,同时会将友人处听闻的朝堂动态、民生琐事分享给丈夫,为他排解烦闷。
有一日,张氏赴约晚归,恰逢暴雨,司马光虽担忧却并未派人打探、催促。
直到张氏平安归来,他也只是递上热茶,听她讲述聚会中的趣事,全程无一句责备。
公元1055年,司马光又奉命编纂《资治通鉴》,常年闭门著书,无暇顾及家事,有人又借机挑拨,称张氏“趁丈夫忙碌,肆意交际”。
但司马光始终坚信妻子的品行,张氏也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聚会,将更多精力用于照料家事,为丈夫创造安稳的著书环境,并未因丈夫的专注而心生怨怼、试图控制他的时间。
他们在三十余年的婚后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互不挟制、彼此信任”的原则,即便没有惊天动地誓言,却在平淡相处中成就了一段佳话。
婚姻里的控制欲,就像给对方套上无形的牢笼,你以为是在乎,实则是剥夺了对方呼吸空间。
信任不是“不管不顾”,而是“我相信你,也尊重你”;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我有我的天地,也懂你的边界”。
好的婚姻从来不是捆绑前行,而是两个独立的人,因为信任而相互靠近,因为自由而彼此滋养。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没有信任的婚姻,就像没有地基的房子,迟早会倒塌”。
放下控制欲,给予伴侣足够的信任与自由,婚姻才能从“相互提防”的紧张中解脱,在“并肩同行”中收获幸福。
婚姻不是一场单方面的修行,而是两个人的相互成全。
放下期待欲,接纳彼此的不完美;
放下改造欲,尊重彼此的本真;
放下胜负欲,珍惜彼此的感情;
放下控制欲,给予彼此的自由。
当我们学会这四次“放下”,就会发现:婚姻里的内耗早已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彼此扶持的温暖与岁月沉淀的安稳。
愿每一对夫妻都能在“放下”中学会经营,让婚姻成为滋养生命的港湾,而非消耗精力的战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