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新闻网)
转自:河北新闻网
![]()
河北新闻网讯(张耕朴)封昌红,河北未来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主任。作为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核心推动者、金芦苇工业设计奖联合创办者及深耕工业设计赋能城市建设领域的实践者,她始终以设计为锚点,深度参与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
奥威路上的不眠灯火,映照着封昌红扎根雄安的第八个年头。从2017年带着“设计点亮城市”的信念奔赴这片“人生归零处”,她带领团队让七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在雄安从“棚子搭展”成长为“全球链接”,用金芦苇奖在“白纸绘图”的土地上播下创新种子。当今年“智绘未来・产业新篇”的主题再次与雄安“实景落地”的节奏同频,这位亲历者如何解读设计与城市的双向赋能?
从“设计力亮点未来之城”、“设计力赋能未来之城”到“设计营造·多元世界”“联动新生:设计重燃新生”“设计赋新未来之城”“绿色设计·智创未来”“新质设计·未来动能”,再到今年的“智绘未来·产业新篇”,历届设计周活动的主题都与雄安这座未来之城城市脉动相呼应,都是设计行业对未来发展趋势的一次重要思考。那么,今年的主题与雄安新区创新发展、设计行业未来趋势是如何联动的?
封昌红:从2017年我带着“设计是点亮城市未来的战略工具”的想法来到雄安,历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的主题演变,正是设计与雄安“未来之城”脉动同频共振的缩影。今年“智绘未来・产业新篇”的主题,让“未来之城”与“设计未来”双向联动的深化。对雄安而言,“智绘”解决了“城市如何更智能”的落地问题,“产业新篇”解决了“城市如何有产业支撑”的长远问题。
雄安从规划之初就确立了“数字孪生、智能驱动”的核心定位,如今这座“未来之城”已从“白纸绘图”进入“实景落地”的关键阶段,比如金芦苇奖中关注的“AI生成设计”“智能交互产品”,正与雄安构建的“城市大脑”体系深度适配,能让抽象的技术逻辑转化为普通人易懂的可视化界面、便捷的生活服务;我们推动的“智能装备设计”“绿色低碳产品研发”,既能对接雄安数字城市的应用场景,又能培育本地智能产业集群,让“智绘”不仅是“绘场景”,更是“绘产业”。
如今随着AI、碳中和等趋势到来,设计在向“全链条生态赋能”转变。“新篇”意味着设计要突破传统边界,既让全球优秀设计落地雄安企业,又帮助本地产品对接外部市场,让设计成为雄安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催化剂。更重要的是,“产业新篇”承载着中国设计“从跟随到引领”的野心,通过金芦苇奖、设计周向全球输出,这正是中国设计“讲好自己故事”的“新篇”。
这些年我常说“人生归零处,恰是万物生”,雄安于我、于设计行业都是如此。从早年“荷花淀里那抹夕阳”下的坚守,到如今“奥威路上不眠灯火”中的协同,设计与雄安的每一次联动,都是对“有多好的设计,就有多好的未来”的践行。
之前您说过,一座城市的伟大,在于它能让每个普通人触摸到未来。在雄安,设计不是冰冷的技术堆砌,而是对“人”的关怀。本届设计周活动设置了“雄安·设计·未来”展区,这个展区的设计灵感是什么?哪些展品或者设计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封昌红:作为从深圳奔赴雄安、深耕工业设计赋能城市建设的实践者,我始终坚信:“一座城市的伟大,在于它能让每个普通人触摸到未来”。在雄安这片承载“千年大计”的土地上,我们所做的设计从不是冰冷的技术叠加,而是将“人”的需求、温度与期待,融入每一处空间叙事与展品细节。本次“雄安・设计・未来”展区以“拾级而上筑未来”为核心主题,其设计灵感正源于雄安新区“从生态起步、到科技构建、再到智慧未来”的发展脉络,这如同人们拾级登高,每一步都扎实连接着过去的文化根脉、当下的创新实践与未来的生活想象,而“螺旋上升的阶梯”空间形态,更隐喻着这座城市稳健向前又充满突破可能的生长节奏。
在展区策划中,我们始终以“人的体验”为核心,让设计成为普通人与未来对话的“翻译官”,具体体现在三大展区的诸多细节里:
“匠造记忆”展区聚焦雄安本土非遗与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让传统工艺与普通人的生活需求共振,比如河北雄安梨小妹科技有限公司的雪梨汤、酸梅汤包装设计,不仅融入白洋淀生态元素,更考虑到日常携带的便捷性与存储的实用性,让地域农产既是“文化载体”也是“生活好物”;
“智创新城”展区聚焦“智慧如何解决普通人的日常痛点”,让智慧技术服务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例如河北谊安奥美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的SSP睡眠呼吸机,为患者改善睡眠呼吸问题的家用医疗设备;雄安伍迪生命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热泵新风环境控制一体机,集新风、制冷、智能控制于一体,这正是“科技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数启未来”展区聚焦AI、低空经济、脑机交互,致力于让前沿探索贴近普通人的情感与期待,比如梅卡曼德(雄安)机器人的具身智能“手眼脑”机器人平台,能快速理解自然语言指令执行复杂任务,能听懂“帮老人拿杯水”“整理孩子玩具”等日常指令的“生活助手”,让普通人直观感受“人机协同”的温暖可能。
从“匠造记忆”的文化陪伴,到“智创新城”的生活便利,再到“数启未来”的情感共鸣,“雄安・设计・未来”展区的每一处设计,都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未来之城,如何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温度与希望?”我们始终相信,好的设计不是“高高在上的创新”,而是“俯身倾听的关怀”。
从特区到新区,八年间您的团队策划承办了七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活动,参与创办了金芦苇工业设计奖,推动河北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以此来吸引全世界的设计高端的人才,为雄安的规划建设出力赋能。回首八年时光,历届设计周给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届哪个场景?
封昌红:从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到现在,从第一届在容城体育馆“搭着棚子”举办,到第四届首次入驻雄安商服会展中心,再到第七届首次在雄安绿色建筑展示中心举办。从最初的探讨感知的“点亮设计”概念到如今探索赋能“产业新篇”理念,这八年我们见证了河北工业设计从一片荒漠到蓬勃发展的巨变,见证了雄安从蓝图到现实的拔节生长。
设计周就像一串串联起“未来之城”设计基因的珍珠,每一届都有难忘的片段,但如果说印象最深的,当属第一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那是我们团队从深圳来到雄安后,第一次以设计为桥,在这片“白纸”上播下创新种子的场景,至今想起仍心潮澎湃。第一届我们开启了雄安与全球设计的首次对话,那时雄安本地企业对设计的认知几乎为零,不少人疑惑“设计能给生产带来什么?”,但我们始终坚信,设计是激活产业的“金钥匙”,所以那届设计周从筹备之初就定下了“启蒙+连接”的核心,既要让雄安乃至河北的企业看到设计的价值,更要把全球的设计资源“引进来”,为这片土地注入新动能。同时,我们开启了“全球设计·雄安发布”的雄安设计论坛,首次以设计为媒介让雄安对接国际资源;之后的2019年,我们启动“金芦苇工业设计奖”,开启“一周一赛”模式;2020-2022我们以“设计重启产业”的突破性实践,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办展形式,2022年是设计周的第五届,也是第一个五年,雄安“妙不可言、心向往之”展区,助力雄安新区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展示着雄安经济与城市开启了飞速发展模式;后续无论是23年的“绿色设计”还是24年的“新质设计”再到今年的“智绘未来·产业新篇”……我们都在实践着让设计与雄安实践的深度结合的理念,真正让“设计不仅是美学,更是改变产业与城市的系统性力量。”
如今八年过去,设计周已经从“启蒙者”变成了“赋能者”,但第一届的那个场景始终提醒我:我们来到雄安的初心,就是用设计的力量让“未来之城”既有科技的硬度,也有民生的温度。那些企业家从疑惑到认可的眼神,那些设计师与产业的深度链接,就是设计周最珍贵的“成果”,它不仅改变了企业的认知,更在雄安的土地上种下了“设计驱动发展”的种子,而这颗种子,正在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下一个10年,设计行业将如何发展?将如何重塑产业格局?又将为雄安新区带来什么颠覆性的变化?
封昌红:正如我在2023年深圳工业设计发展回顾与展望中所言,“中国工业设计师需总结过去十年快速发展的经验,参与产品的全流程,提高不可替代性,与全球设计力量共同开启设计5.0时代”。站在下一个10年的起点,结合深圳的创新实践、雄安的探索经验以及全球设计产业的变革趋势,我认为,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设计驱动型链主企业”出现,比如通过金芦苇奖链接全球设计资源与雄安本地产业,通过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促成“设计方案-企业落地-市场转化”的闭环。中国设计会从“参与全球”转向“影响全球”,联动科技、文化、制造企业形成“出海矩阵”,让“中国设计”成为全球市场的“优质标签”。
从深圳自研“灵鹿未来”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到米兰双城时尚周上“AI+量子计算”解构文艺复兴美学,我们已清晰看到这种技术突破让AI不再只是工具,而是成为实现“人智协作”设计创新的智能助手。设计师的角色将从“创意生产者”转变为“创意架构师”,让科技为“有温度的设计”服务。比如深圳正在构建的人工智能设计“五个一工程”(一平台、一基地、一大赛、一工坊、一基金),本质就是为跨界人才搭建生态,让设计从“单点创意”走向“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设计高地,打造国际一流的人工智能设计高地。
下一个10年,设计将是推动科技落地的桥梁,是重塑产业的引擎,是让城市更有温度的核心。作为深耕设计领域数十年、亲历深圳“设计之都”崛起与雄安“未来之城”建设的实践者,对我而言,雄安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深圳的经验也在不断迭代。只要我们保持“敢归零、敢闯荡”的初心,用设计链接技术、文化与民生,就一定能实现“让世界看见影响世界的中国设计”的梦想,因为我们始终相信:设计向前,中国向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