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这“半死不拉活”的初冬,论坛上、群里头,就开始吵。钓深钓浅?吵得那叫一个热闹,个个都跟“水底装了摄像头”似的,言之凿凿。
今儿我把话撂这儿:再问“钓深还是钓浅”的,都是新手。
你问我?我站水边上,看一眼天,瞅一眼水,这事儿就结了。哪来那么多“理论”?
![]()
鱼不傻,它比你“懂”保暖
你大冷天扛着装备出来,图啥?图个乐子。鱼呢?它图“活命”。立冬前后,水一天比一天凉。鱼跟人一样,它也得找个“窝”。
深水区,比如四五米开外,水温是稳当,不忽冷忽热。但那地方,黑灯瞎火的,吃的少。那是鱼的“卧室”,它大部分时间“躺”那儿不动,节能。
浅水区,一两米,有草的地方。太阳一出来,这块儿升温最快,水里的虫子、草籽都活跃了。这是鱼的“食堂”。
你琢磨琢磨,你一天到晚光在卧室躺着,不饿?你总得穿上衣服,溜达到食堂扒拉两口饭吧?
鱼也一样。
所以,我的规矩很简单:我是去它“卧室”门口堵它,还是去它“食堂”给它上菜? 这不取决于我,取决于“老天爷”和“食堂”开没开门。
啥时候我铁了心奔“浅滩”?
就一条:太阳!太阳!还是太阳!
大晴天,你别起那大早,没用。初冬早上七八点,那浅水区跟冰窖似的,鱼精着呢,它不来。我一般都是九点、十点才不慌不忙地下竿。等太阳把那水面晒得有点“暖意”了,人站着背上都热乎了,这“食堂”才算开张。
但“浅”也不是瞎浅。你找个光秃秃的亮水浅滩,你坐到天黑也没口。你得奔“草”去。
水草区,就是鱼的“安全屋”加“自助餐”。太阳一照,草也暖和,它还能躲在里头,吃两口草,扒拉两口虫。
但这儿有个“坑”,原作者提了,但没说透。 他怕你挂底。我告诉你怎么不挂底。
![]()
你别傻乎乎地往那密不透风的草堆里扔。那叫“喂草”,不叫钓鱼。我都是用长竿(起码6米3),挂传统钓的七星漂,线比竿子短一米。就挂一根活蚯蚓,不带铅坠都行,或者用个小夹铅。我就找那“草边儿”(水草和亮水的交界处),或者草中间那巴掌大的“草洞”。钩子轻轻放下去,手举着竿子,一寸一寸地“逗”。
这叫“人找鱼”。有鱼,三五分钟,那漂“噌”一下就黑了,提竿就是一尾“黄金大板鲫”。没口?我立马抬竿,换下一个洞。这才是晴天钓浅的精髓。你坐那儿死守,那叫“守株待兔”。
啥时候我老老实实去“守深水”?
天不给力的时候。
阴天、下小雨、刮北风……你自个儿都冻得哆哆嗦嗦的。这时候,“食堂”关门了。浅水区那点温度,让北风一吹,比深水还凉。
鱼这时候全缩回“卧室”了。
这时候你就别想“逗钓”了,老老实实“打窝诱”。找哪儿?找“老河道”、“深坑”、“拐弯儿”的地方。最好还是个“背风向阳”的。这地方是鱼群“开会”的地方。
这时候玩的就是“耐心”。窝子得打“重”一点,用腥味儿的(比如加点虾粉)。你得让那味儿慢慢渗到它“卧室”里,把它“勾引”出来。钩子上挂红虫,或者浓腥的饵料。然后,就是等。这时候的口,又轻又慢。漂可能就是“点”一下,或者慢慢“送”上来半目。你得盯死了。这一竿下去,可能俩小时没动静。但只要来了,一口,基本就是“正经货”。
咱说个“绝”的:寒潮
上面说的,都是“常规天”。但凡你一出门,北风“呼呼”地刮,气温“断崖式”下降,比昨天低了七八度。我劝你,别出门。
真不是开玩笑。寒潮刚来的头两天,水温骤降,鱼都“应激”了,趴窝底不动弹,生理性“闭口”。你把龙肉摆它嘴边,它都懒得张。这时候出钓,纯粹是“折磨”自己,考验装备抗不抗冻。
![]()
别迷信“小药”。 这天儿,鱼的嗅觉都迟钝了。你不如搞点活蚯蚓,在水里“扭”的那几下,比啥味儿都管用。
安静。 尤其你钓浅滩,水才一米多。你岸上“咣当”一声,鱼早跑没影了。
问问“土著”。 啥经验都比不上“本地帮”。你客客气气地过去,给旁边的老头儿递根烟,问一句:“大爷,今儿鱼口在深在浅啊?” 比你看十篇“攻略”都强。
所以你看,这事儿哪有那么复杂? 晴天,暖和,去“食堂”(草边浅滩)找它; 阴天,死冷,去“卧室”(背风深水)等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