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24年5月在广州旅行,南国的初夏总是带着一股不由分说的湿热,像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将人笼罩在一种懒洋洋的氛围里。
所以,我格外偏爱钻进那些,名字都叫不全的老旧巷陌,任由两旁高耸的骑楼,为我遮挡住过于热情的阳光。
在某条小巷里,我发现一个地方,赫然写着“詹天佑故居纪念馆”,这几个字让我停下了脚步,脑子里瞬间涌起一阵轻微的混乱,仿佛某个早已固化的知识模块,被强行撬开了一条缝。
![]()
詹天佑,那个在历史课本里与京张铁路、与青龙桥车站那个人字形轨道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名字,他的故居,怎么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广州?
答案是,詹天佑就是广州人。但我对他的记忆,其实早就被过往的见闻,给冲得七零八落了。
在八达岭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个詹天佑的纪念馆。因为我知道那边,所以我经常下意识地,把他归为北方人,或者至少是长期生活在京畿地区的名人。
![]()
他的故事,与那片燕山的风雪、长城的砖石似乎早已融为一体,每次提起他,我的脑海里都是北国特有的,那种苍茫与厚重。
然而,思绪的列车并未就此停站,它继续向前,又把我拉到了江西的上饶,我记得某次经过那里,似乎也参观过一个与他相关的展览。
![]()
于是,我的困惑又加深了一层,一个在北京功成名就,又在江西留下足迹的历史人物,他的根,他的起点,怎么就落在了这烟火气十足的广州西关。
我站在故居门口,感觉自己像一个弄丢了地图的游客,面对着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却发现自己对他真正的坐标一无所知,这种感觉颇为滑稽,也让我对自己这位旅行作者的身份,产生了一丝小小的怀疑。
![]()
我走南闯北,看了那么多风景,记了那么多典故,到头来,连一位如此重量级人物的籍贯都搞得一团乱麻。
带着这份混杂着好奇与自嘲的复杂心情,我走进了这间并不算大的纪念馆,馆内的陈设和资料,很快就为我解开了谜团,也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工程师有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籍贯修正”。
詹天佑确确实实于1861年,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也就是如今的广州市荔湾区,这间位于十二甫西街的故居,正是他呱呱坠地的地方,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人,一个饮着珠江水长大的“靓仔”。
![]()
然而,故事的复杂性也正在于此,他的祖籍,也就是宗族根脉,却远在江西的婺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江西人,也对他怀有深厚的乡土情感。
一个出生在广州的江西裔,最终在北方,成就了毕生最大的事业,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幅宏大的中国地图。
馆内的展陈安静地诉说着他的生平,从十二岁作为首批留美幼童,远渡重洋,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土木工程,到学成归国后报国无门的彷徨,再到最终在中国铁路建设事业中大放异彩。
![]()
尤其是,他主持修建京张铁路的壮举,那不仅是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干线铁路,更是在技术、地质条件和外国工程师的嘲讽之下,一次响亮的民族正名。
那个巧妙的“人”字形展线设计,至今仍是世界铁路史上的经典案例,也难怪北京会将他视为城市的骄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