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尤能上个月底在北京去世,他活到九十岁,清华大学的讣告里提到他曾担任学校常务副校长,也是国家会计学院的首任院长,遗体告别仪式安排在十五号,地点在八宝山东礼堂,这件事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了解情况的人们都记得他。
他在1953年进入清华大学,起初学习机械专业,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三年转到工程物理系就读,那时中国刚刚开始发展核工业,高校也在组建相关学科体系,他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机,毕业后留在学校教书,一干就是三十年,到1986年被评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成为最早一批指导核学科研究生的人员。
![]()
在九十年代初期,这位负责人主管学校的科研、教学和研究生院工作,推动清华大学从单一的工科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他推行了许多新制度,例如将科研与教学分开考核,把研究生培养流程标准化,这些做法现在看起来很平常,但在当时却是创新之举,后来他被调去筹建国家会计学院,地点选在清华园内,而不是放在财政系统内部,这样安排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要依靠专业标准办学,不能依赖行政体系供养。
他所设计的课程内容相当超前,不仅融入了CPA国际标准、案例教学和企业实践操作,还比国内高校普遍推行这类改革提前了好几年,校内虽无人称之为“梁氏改革”,但他推动的干部考核制度和教授治学委员会在当时引起不少争议,最终被教育部采纳作为模板使用。
![]()
他从来不在公众场合露面,也不出版书籍,更不参与网络争论,国家会计学院的学生们多数进入财政部、国资委和央企财务部门工作,他们的影响力主要在体制内部,而不在网络上,同一时期有人倡导通识教育,他却专注于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他的成果并不引人注目,但实际作用却非常扎实。
站在2025年往回看,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深,AI审计和ESG报告也渐渐普及,当年他定下的那些规矩,比如坚持专业精神、重视数据意识、守住合规底线,如今已经成为新经济领域中的常见规则,清华虽然没有公开他发表过哪些论文,但他主持设计的研究生评估体系,至今仍在一些高校中使用。
他不是那种爱刷屏的校长,但要算起账来,中国会计教育的基础,他帮忙打了一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