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西城打造“小哥调解员”队伍,探索“同行调解”“以新助新”模式(引题)
“自家人”解“自家事” 快递车变身移动维权服务站(主题)
本报记者 赖志凯 本报通讯员 陈曦
“送了多年的快递,平台规则、结算方式,同行们的难处,我闭着眼都能说清楚。”日前,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将一份特殊的聘书送到了快递员刘华的手中。从此,刘华又多了一个身份——西城区首批“小哥调解员”,他的快递三轮车也悄然变为劳动者的“移动维权服务站”,走街串巷间,除了送包裹,刘华还把实用的劳动维权知识送到辖区新就业群体身边。
新就业形态用工劳动争议往往缠绕着“平台与从业者关系认定”“工单结算标准”“算法化管理纠纷”等行业性难题。传统调解中,专业调解员虽熟稔法律条文,却难免对快递等行业的实操细节不甚了解。而快递员常年奔波在配送一线,对派单机制、投诉扣款、报酬计算等“行内事”了如指掌,更懂同行面对纠纷时的顾虑——是怕维权影响派单,还是不知如何举证工作时长?这些“第一手”认知,正是破解纠纷的关键。
为此,西城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以下简称西城区仲裁院)以增强行业自治效能为出发点,倾力打造“小哥调解员”队伍,通过发布《西城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站点建设指引》,推动街道基层调解组织着重培育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担任兼职调解员,通过专业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充分发挥快递员“普法”与“调解”的双重作用。在西城区仲裁院的指导下,椿树街道、陶然亭街道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出“同行调解”“以新助新”等模式。截至目前,西城区已有15名“小哥调解员”持证上岗。
椿树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快递员在工作中主动宣传法律知识,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有效减少因误解引发的争议;另一方面,快递员参与调解,能结合行业特点找准解决问题的平衡点,助力矛盾纠纷的内部化解。
在刘华看来,作为“小哥调解员”,最重要的就是搭建起用工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桥梁。配送费结算、加班工资、劳动关系认定等行业常见纠纷,由“懂行”的小哥来说理,相当于“自己人”办“自家事”,大家更愿意听,也更信得过,维权效率也随之提升。不久前,一名快递员因站点拖欠配送费多次索要无果,不知道如何维权便找到了刘华。刘华仔细帮他分析情况,并帮其联系了椿树街道综治中心,没几天,在调解员的帮助下,该名快递员与站点负责人坐下来谈,当场就解决了问题。
除了聘用快递员成为兼职调解员外,西城区仲裁院还通过新就业群体模拟仲裁庭、打造专属调解纠纷空间等多种方式,培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第一手”认知,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基层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的预防与化解。
在西城区仲裁院联动区总工会、椿树街道调解中心组织开展的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巡回模拟庭审活动上,西城区仲裁院以真实案例为蓝本,精心打磨包含外卖骑手、快递员与平台站点争议元素的模拟庭审脚本,围绕劳动关系认定、劳动合同解除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关切的法律问题展开深度演绎。
模拟庭审环节,椿树街道新就业形态一站式多元解纷站点调解员、快递站点负责人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分别化身书记员、争议双方当事人,与专业仲裁员协同配合,高度还原真实仲裁庭审场景。严谨规范的庭审流程、条理清晰的辩论环节,让在场人员沉浸式感受法律的庄严与权威,切实增强尊法守法意识。“通过案例了解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以后会依法守护自身权益。”参加此次活动的一名外卖骑手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权益保障,优化升级区、街两级一站式多元解纷站点功能,完善调解‘指导员’工作机制,加大对新就业形态基层解纷工作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新普法宣传与培训模式,提升劳动纠纷预防化解质效,并进一步拓展‘一刻钟人社服务圈’覆盖范围,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西城区仲裁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工人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