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队长特约作者小狼
以前,我以为自己很懂足球,很懂中国足球。直到我有了孩子,孩子开始踢足球,我才发现我既不懂足球,更不懂中国足球。
先说为什么孩子踢球后,我觉得自己根本不懂足球。
![]()
我给孩子挑选的机构,是我非常认可的机构,教练员大多数是本科以上学历,而不是职业球员出身。创始人是某市高考状元,北大毕业。他们理念好,学习能力强,对孩子非常尊重。
在这种背景下,我发现他们的训练教案非常有系统性,他们的技术训练挖掘非常合理。
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如何向孩子传授拉开接球,最快速度向队友转移这种理念?大多数中国球迷的认知,就是教练搬个小板凳,拿起战术板,向7岁的小朋友讲个20分钟。然后所有人上场,按照刚才战术板上讲解的内容站位,一遍一遍演练,球员出错教练就喊停,现场教学。
这种方式有优点,那就是见效快。我觉得可能几堂训练课下来,大部分7岁的孩子都可以按照教练讲解的内容去执行了。
我孩子的教练是怎么做的呢?利用一整套优秀的训练教案,通过拆解训练环节,以训练引导球员思考,最终完成对这个理念的理解和消化。
我可以简单分享下他们这堂训练课的思路。
![]()
第一个环节算是铺垫和热身,高速带球做油炸丸子或其他变向动作。
第二个环节,出发点平行摆放两个标志物,两人间横向传球,接球人向身前停球,随后高速带球,遇到标志桶后做油炸丸子。此时传球人也同步启动,两人同时到达对面。再由刚才的持球人,第一时间将球传给无球跑动队员,两个人重复上述动作。
第三个环节,摆放两个小门,门前各站一个门将,其中一个门将所处的底线上站一个接应队员,门将和接应队员都不能离开底线。场中央站两人,分别进攻和防守。进攻球员的得分方式,是接到门将发出的球后,将球传给对面的门将或底线接应者。防守球员得分方式为断球后将球打入任意球门。
第四个环节,两边底线各摆放两个小门,2v2攻防,第五名球员为自由人,只进攻不防守,永远跟持球进攻方为一组,场上球权转换后,自由人要第一时间转变自己的队伍属性。
第五个环节(这个环节我记不清了,大约如此),攻防演练。摆放两个球门,门前各一门将。进攻方2人,防守方1人。
期间教练员很少叫停,而是利用1-2分钟的间歇,拿出战术板集中解决场上频繁出现的问题。
![]()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看懂这套教案,反正我看完觉得太厉害了,真的是环环相扣,从始至终没有讲什么拉开、转移,而是利用带有目标的训练任务,引导孩子主动思考,习得这样的理念。
比如第三个训练,进攻方得分方式为成功向对面两个接球点转移,而防守球员只有1人。那持球队员就没必要跟防守球员缠斗,或者非要过掉防守球员。只要接球后,防守球员上来的速度慢了,就可以直接传球转移。哪怕防守球员上来得很快,只要能摆脱、晃动出角度,就可以传球,因为你有两个接应点,而且底线上的非门将接应球员,是可以沿底线移动的,一个防守球员不可能把两条线路封死。
第四个、第五个训练科目同样如此,为了让持球队员明白第一时间找到接应线路并且传球的重要性,每个训练安排都是攻方人数多于防守方。这样不需要你去讲道理,慢慢的孩子就明白拉开要球、快速转移的重要性了。
那第二个训练目的在哪儿呢?其实也很重要。第二个训练中,接球球员必须拉开身位才能更好接球,因为在出发点是有模拟防守球员的障碍物摆放的。此外,你只有第一脚停球是向前停球,才能更快启动。而传球者传球后要立刻向前跑动,也在培养球员出球后不要站在原地的好习惯。
![]()
怎么样,这套训练设计好不好?非常好!教练员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备课。训练课有趣,最重要的是一旦孩子真的领悟了,能将这些化作自己的理念,而不再是机械去执行这个战术。
有没有缺点?当然有,那就是效率非常低。由于没有专门花费大量时间讲解理念,也没有机械化去演练,所以效率是很低的。
同一批孩子,如果用传统的讲解+机械演练的方式,可能一个月就能在比赛中踢出来,而且有模有样了。拉边、出球、左右调度转移。
而我们俱乐部的孩子呢?根本不可能通过一个月就完全理解这些,并且在比赛中用出来。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因为我们俱乐部从不会在一个月内反复上一样的课,基本上是以周为单位,进行各种训练科目的反复。
所以我才说,孩子踢球后,我发现自己不懂球。原来足球训练,足球青训中有这么多细节的学问。不是你比赛看得多,就懂怎么训练的。
然而到了比赛里,结果就是我们经常被人家踢得落花流水。
![]()
比如11月,我们参加了北京市青少年足球联赛U7组比赛,两场比赛丢了十多个球,没进球。
原因很简单,对手都是有针对性的、机械的演练过战术的,我们的孩子根本不懂战术,教练把战术理念拆解成了我上面说的那套东西。
而也正是这些U7年龄段的比赛,让我发现自己完全看不懂中国足球。居然在U7年龄段就开始如此功利化演练战术,秉承的唯一信念——赢球才是硬道理。
我可以简述下着两场比赛。
第一场,对手的身材就把我惊呆了。我儿子1.37m,这个身高在U7算不错的,在他们俱乐部是最高。结果对手一水这个身高,更高的也有。显然这种身材是刻意挑选出来的,否则不可能一个俱乐部都这么高。
他们击垮我们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定位球,他们的定位球战术一定是演练过的,在U7层面非常高效。简而言之,45度炸。比赛规则是边线球也用脚,而且可以踢起来。对方所有的边线球都是大力打向门前,只要击中进攻或者防守球员变向,大概率就进球。
而且由于他们身材碾压我们,进攻球员在禁区内抢点也轻而易举。
第二场,对手身材正常,但是战术比较熟练,就是弱侧转移后攻门。左边传给中间,中间传给右边,射门或者传中。
也把我们打花了。
我们的孩子,完全没展现出战术素养,因为我们没练过、没讲过啊。我们球员展现出的,更多的是个人脚下技术,精彩过人、摆脱比较多。但是为什么没进球?因为身体差,过完人就被追回来,一对抗就丢球权。而且因为没有战术演练,不太会传球。射门我们更是没专项练过,对方则是人均能远射,显然是长时间练习射门的。
![]()
所以你看,区别来了。
我家孩子所在俱乐部的理念,是u12以下,要专注个人技术训练,不在乎比赛输赢。
战术重要么?重要,把战术拆解到训练里,就像我上面分享的案例。
身体重要么?重要,但是孩子发育期不一样,等发育完毕再去练身体也来得及,没必要过早开发身体能力,那样会适得其反。
对方家长会说我们太弱,当然不是对着我们说,而是对方家长互相聊天,嗓门比较大,让我们听到而已。
家长们是等不起的,是不愿意看到U7比赛输球的,是嘲笑对手的。所以绝大多数球队,选择的都是我们这两个对手类似的路径。练身体对抗、选身体好的、演练战术、演练定位球、练习大力射门和远射。
我必须承认,对手比我们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比赛结果不会说谎。
![]()
然而,到了18岁以后,对手还会比我们强大么?这不好说,因为我们这个俱乐部规模很小,有天赋的孩子也不多,估计想走这条路的更是少之又少。
但是我坚信,如果只是跟自己比,这些身体好、有天赋的小朋友,如果都以我们这个俱乐部的理念去训练,到18岁时,一定会比他们现在这个模式下训练要厉害得多。
为什么?因为其他俱乐部的训练太简单、太机械了,没有引导,没有思考,没有理解。只是听,然后去执行。听懂会执行,不等于深刻理解,这是完全两个层面的事情。
中国球员常被诟病的两点,第一,基本功差。其实不是基本功差,而是静态基本功很好,高强度对抗下基本功差。这是因为,他们小时候练的就是静态基本功,很少融入对抗场景去使用和训练。中国球员的静态基本功排名,一定远比中国足球世界排名高得多。
第二,没想法。大家会发现,在俱乐部里,有外援带着中国球员踢,踢得还不错。可是到了洲际赛场,没有了大脑型的外援,中国球员不会踢。这就是因为,他们过早的、机械的去演练战术,可是高水平足球比赛是瞬息万变的,教练员不可能算无遗策,在赛前就算准每一步,然后事无巨细地布置给球员。一旦需要球员动脑子的时候,他们就宕机了,因为从小就没练过脑子啊……
相反,在低水平青少年联赛中,对抗没那么激烈,变化没那么多,谁把机械战术练得越熟练,就越有优势。
![]()
我在最开始就说了,机械讲解和演练效率高,我们俱乐部的方式效率低。
但这有前提,指的是短期出成绩,打得有模有样。以这个为前提,我们的模式完败。
但如果以出人才,培养孩子成才,将时间坐标拉长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方式非常高效。
为什么?因为我们保留了孩子的兴趣,训练都很有趣,有目的性,有竞争性,而不是枯燥地机械式演练。我们引导孩子去自主思考和理解。而且,我们是将技术、战术,结合在了一起训练。
上面分享的训练案例,既锻炼了孩子对拉开、转移的思考,同时还锻炼了停球技术、身位打开、带球、过人摆脱等很多技术训练。此外,在上述训练中,还锻炼了孩子的攻防转换意识。因为他们那一周的训练主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转换进攻。
优秀的训练教案就应该是这样,包含主题的同时,也包罗万象,并不是今天只练这个,明天只练那个。教练员在训练主题下,结合战术和个人技术,来设计自己的训练课。
这就是把技术训练融入到场景中去,让孩子在对抗中练技术,让孩子理解什么样的场景用什么样的技术,让孩子自己思考这时候我应该过人还是转移?把一切主导权交给孩子,教练需要做的,是设计出优秀的训练课,一步一步将孩子引导到这条路上而已。
![]()
我不敢说我家孩子所在的俱乐部,其选择的道路就一定正确。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俱乐部还没培养出过职业球员和国脚。
但我敢说,上述对手的训练方式一定是错误的。因为中国足球这么多年都是这样练的,结果显而易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国少、国青、国足比赛成绩倒挂,年龄越小成绩越好。当然,足球是系统性工程,中国足球这么差,除了青训以外,还有政策、市场、联赛等多维度问题,但青训问题一定是重中之重。
为什么我们的俱乐部屡战屡败,家长们却不离不弃?
因为我们的俱乐部在海淀,大多数家庭来自海淀。家长们并不希望孩子们走职业足球的道路,他们希望孩子通过足球锻炼身体、团队配合意识、磨练意志、提升理解能力,所以他们对俱乐部追求个人技术,以足球育人的理念高度认同,不认同追求短期成绩的机械训练。
这样的家庭,大多数没什么体育背景,所以大部分孩子的身体天赋真的很一般,毕竟家长都是程序员、老师之类的。更重要的是,哪怕孩子展现出了天赋,这样的家庭大概率还是会让孩子走高考的道路。
也就是说,高认知家庭选择相对正确的道路,依然培养不出足球人才。因为这种家庭,压根不然给孩子走这条路。
足球和体育,不过是他们全方位提升孩子的一环罢了。
刚才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阶段性来看,我儿子的俱乐部还是挺成功的。这么小的规模,训练频次这么低(俱乐部希望每周三练一赛,但根本做不到,海淀孩子学业重,能做到两练的就不错了,还有很多一周一练),结果每年都有孩子被北京国安梯队选中。这是不是说明,以育人的角度看,这个俱乐部真的很不错?
至于家长让不让孩子去职业梯队,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
想与队长的作者团队谈笑风生吗?
欢迎加入读者交流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